从生活中悟《论语》先进篇(君与道孰重?)
我们知道,孔子一直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就是所有老师、所有师父中的佼佼者、典范和榜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总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弟子的不同讲不同的法,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完善弟子。
所以这里有一个场景: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了什么对的就马上去做吗?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然后,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说你还有父亲,还有兄长在,你认为对的、认为好的,不一定父亲和兄长也认为对、认为好,你要咨询一下他们的意见再行动。就说听到什么不要马上就行动,要咨询一下比你更有经验或者更有权威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
【冉有问:“闻斯行诸?”】
那么,当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的时候,说:「闻斯行诸?」,听到了什么就马上去做吗?
【子曰:“闻斯行之。】
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听到了,你就马上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所以公西华就奇怪了,说:老师啊,「由也问」(由,就是仲由,就是子路)子路问您的时候,您说让他征求一下父亲或者兄长的意见再行动;但是冉有(也就是冉求)问您的时候,您就说听到了就马上做。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问您,您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呢?我对此很困惑,请您给我讲一讲吧。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然后孔子就解释了,说:冉求(就是冉有)这个人,我们知道他做事畏畏缩缩,犹豫不决,办事效率低下,行动力不强,所以我就用激进法鼓励他,我就要鼓励他,你不要犹豫了,听到什么马上做,因为他的性格比较懦弱、犹豫,所以我就鼓励他:你要勇敢一点,要快一点,要行动力强一点,马上做;但是仲由(也就是子路),我们知道,他「兼人」,就是好勇过人,他行事作为一直很冲动,他非常勇敢,但是有时候有点儿鲁莽,所以当仲由(也就是子路)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得劝他:你不能那么鲁莽,你要咨询一下你的父亲或者兄长,这样他就不会太盲目,太草率,他的动作就慢下来了,就可以少犯错误。
所以我们看,孔子的教学方法非常地巧妙,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弟子来问,他就有不同的答案,这是多么好的老师!我们要向孔子学习!
我们读一下(老师带读两遍):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所以当老师的、当师父的,不能被弟子所转。孔子很稳定地站在一个无我的视角上,他才能做到极致的客观,他看弟子看得很准的,弟子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他就能一直地指导弟子,该补什么就补什么,该削减什么就削减什么,所以当老师的一定要具足足够的定力,一定要修得最圆满,才能帮助弟子圆满。
下面这一段:
【子畏于匡,颜渊后。】
孔子在匡地这个地方受到围困的时候,大家就撤退(跑出匡地,逃离匡地),颜渊是最后才逃出去的。
大队伍都出来了,颜渊(就是颜回)他最后才跑出来,可以想象,孔子他带着其他的弟子(学生)逃出这个困境的时候,心里一直记挂着,还有谁没出来呀,惦记着颜回这个好学生怎么还没来呢,一直为他担心,后来颜回终于跑出来了。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然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这个「女」通「汝」,就是你的意思,说我以为你死在那里了,我以为你陷入到危险的境地了,很着急。
然后颜回怎么说呢?因为颜回对于孔子非常敬重,非常敬爱,把孔子就当作自己父亲一样的。
他说:「子在,回何敢死!」,说师父您还在呢,我还没有尽孝道呢,还没有尽弟子之道呢,我哪敢死啊?我要尽量地跑出来,我还要奉行我的感恩、奉行孝道,奉行弟子之道呢!
这是讲的这个孔子与颜回之间的深刻情谊。因为在过去很多节课我们了解过,孔子弟子三千,弟子虽然多,但是他最爱的弟子是颜回,因为颜回几乎是完完全全地舍却物质而只重精神的人。而且对于孔子的讲课,一直是相当于亦步亦趋,只要孔子在讲课,他就不忍心离开孔子到其他地方去,他是这样的。按现在的话来讲,当时的颜回就是孔子的超级大粉丝,铁粉!铁粉当中的铁粉,是这样子,而且是知音,他们俩的性格也特别像。
我们读一下(老师带读两遍):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再看下一段: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仲由就是子路,冉求就是冉有。
季子然问孔子说:子路和冉求,可以算是能做大臣的人吗?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孔子回答说:我以为你要谈其他的话题呢,没想到你是这个,你是问子路和冉求谁适不适合当大臣这件事情。
然后孔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是大臣呢?这里很关键,可以纠正我们过去对于儒家的误解,我们看一下。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句话非常关键,什么样的人是大臣呢?
「以道事君」,也就是说,如果君王做的事合于道,我们就奉侍君王;「不可则止」,如果君王做的事不合于道,我们就不要去奉侍君王,助纣为虐了。
过去很多年,批判儒家的人认为儒家思想就是奴化人民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用来奴化人民的思想,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向着帝王的,向着皇帝的。但是这里我们看孔子向的是谁呀?是君还是道?是道。「以道事君」,君如果不合于道,我们「不可则止」,我们就不能再奉侍君王。比如说,这个君王是夏桀或者商纣那种君王,我们就不能够再助纣为虐了,所以「所谓大臣者」,真正的大臣他是以「道」作为自己奉侍的核心的,他奉的是「道」。君王只是一个行道者,当君王是行道者的时候,大臣才去辅助君王,如果君王不行道,那么大臣也就不当大臣了,是这样的。所以儒家思想并不是奴化人民的,他也是以道为重的。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那么「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孔子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子路也好、冉求也好都是自己的好学生,自己很喜欢他们,但是孔子实事求是地说:仲由(就是子路),还有冉求,「可谓具臣」,他们具备一定的才干,可以当大臣。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才干,可以当大臣,实事求是地讲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也是以道为重的,他们知道该衡量的时候怎么去衡量君王的行为值不值得自己去辅助,他们心中是有准则的,是很明确的。
【曰:“然则从之者与?”】
那么,季子然又问孔子说:「然则从之者与」,他们两个听话吗?如果他们具备当大臣的才能,他们当大臣,他听话吗?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孔子怎么说呢?「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让他们当大臣,如果他们的上级做杀父亲或者杀君王方面的事情,他们「亦不从也」。平常是很听话的,你让他们做什么做什么,很服从的,很随顺的。但是如果做那种不合于道,不合于伦理的行为,比如说杀父亲、杀君王,他们是绝对不会服从的。
这里也正好从侧面说明子路也好、冉求也好是真正的好学生,他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这简直是天理难容的事情!
好,我们来读一下: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再回到那句「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句话还有一种翻译的方法,就是大臣以正道去奉侍君王。不能以正道去奉侍君王的时候,干脆停下来,大臣也不做了,官也不当了,是这样的。「以道侍君」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大臣以正道(以正确的方法、方式)去奉侍君王,这样理解也行。
那么,这句话如果放到我们的小团体中,大家也是要以法为重,以道为重的,所谓依法则不依人,依道不依君,不能搞个人崇拜,盲目地迷信任何人,而是要时刻看看这个人的做法是不是合于道,这个是最重要的!这样我们就不会浪费时间,也不会走弯路,也不会选错师父、选错老师,这个很关键。
今天就先学到这里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