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悟《论语》先进篇(真实)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弟子,大概地说,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人那么这一段里提到的这四位:」(就是高柴,字子高,简称子高),以及」(就是曾参),」(颛孙师就是子张),」(就是仲由,也就是子路),这几位也都是很出名的人了,这几位弟子虽然出名,但孔子认为他们都不甚完美。

其实人性本身就很难做到完美,很难面面俱到,在某方面我们的优点,可能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缺点。

谈到高柴(也就是子高)的时候,孔子说:子高这个人相对地好像有点儿愚笨;然后谈到曾参的时候,其实指的也是有点儿笨、有点儿迟钝,反应有点儿慢;那么颛孙师(就是子张),」,就是他有点儿乖僻、偏激;然后仲由(子路),出了名的有点儿鲁莽、冲动。

说这几位看上去是好学生的弟子,每个也不甚完美,但是奇妙的是,儒家思想后来主要靠曾参传下去了。曾参是一个好像笨笨的、反应有点儿迟钝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他有个优点,就是他做事很踏实,每一步走得相当地稳。孔子那么多弟子,到最后儒家思想主要靠曾参的功劳才传下去的。

所以我们在看这一段的时候,也可以反思我们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个性格特点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们就可以发挥我们的这个优点,尽量地避免我们的缺点。

我们读一下这一段: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那么如果我们管理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企业,我们知道,我们招聘的员工每一个也不完美,但是用人之道就是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他的擅长。

那么看我们小院现在在这里的这些师兄,我们想,谁最适合当护法呀?然后谁最适合当会计啊?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最适合人其实跟他的性格息息相关。谁细致一点儿可能适合管账,那个谁勇敢一点儿可能适合当护法……那么每一种性格,它这面是优点,另一面可能又有它的不足,我们怎么样能够尽量地规避这种不足,这是用人之道。

我们看下一段(下一段也挺有意思,说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和道德近乎完美了,但是屡空,他一直处在物质极其匮乏的状态(因为他也不喜欢物质,他只重精神)。那么端木赐(赐就是端木赐,就是子贡。子贡很擅长做生意,又擅长做官,口才也特别好),子贡不受命,不安于命运的安排,他去做生意去了,而且猜测行情往往能够猜中,所以生意做得特别好,是儒商的鼻祖。子贡也不错。

也就是说,颜回(他)很重精神方面,很重学问和道德,这样也是不错的,即使他贫穷,这样也不错,这个形象也是很光辉的。那么端木赐,他不喜欢贫穷的生活,他喜欢做生意,又做得很成功,也是不错的;而且端木赐(子贡)他是尊师重道,有很多的优秀品质,并不是因为他富有他就失去了道德。

所以,道德和财富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只要我们能合于,贫穷也好,富贵也好,这可能是自己的选择,可能背后也有命运的安排,但都不错。核心是什么呢?其实是道德本身,而不在于一定要贫穷,并不是说贫穷的人就一定有道德。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有很多贫穷的人,不是杀就是偷(就是盗),对吧?要么是攻于心计、攻于算计很多贫穷的人并不有。但是富贵的人都有吗?也不是这样的。富贵的人都无吗?也不是这样的。所以,有没有道德,它和是不是富贵不能直接去对照着衡量,但是呢,我们拥有道德这个核心,把道德二字作为生命的重心之后,你可以像颜回一样追求简单的、朴素的生活。如果你有经商的才能或创业的才能,你也可以像子贡一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子贡他赚了钱也喜欢布施啊,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据说背后的大功德主其实就是子贡,子贡也做了很多的贡献。想象着,如果孔子的弟子中个个都是颜回的类型,那么孔子连周游列国传法的能力都没有,是吧?

好,我们来读一下: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张就是颛孙师。

子张问善人之道,问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善人呢?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践迹就是沿着前人的足迹行走,走在前人走过的路上。

我们要想做一个善人,还是要参考前人的经验,如果不学习前人的经验,我们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行善,怎么样地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榜样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想做善人,我们就要多向善人学习;那么同样的道理,想做贤人、圣人,我们也要多向贤人、圣人学习;想要做觉悟者,那要多向觉悟者学习……这样子。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我们知道有句话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旁观和学习古来的这些善人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也像照镜子,能更深、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旁观别人观得很清楚之后,什么事情、什么样的特质应该发扬,什么样的缺点应该回避、应该尽可能地消除掉……这些我们心里也就有数了。所以想要做善人,是一定要学习以前的那些善人(古来的善人)或者周围的善人,要多向人家学习,不能够只是自己在那儿瞎猜、瞎想,或者自己去试错,这样可能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

最后一段: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说:有的人要是整天谈论踏实、实的重要性,那么这个人是值得赞许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判断,他是口头上赞美这种踏实、笃定,还是说他实实在在地就做到了?

真正的君子,他的言行是一致的,他会赞美真实、踏实、笃定的这种作风、这种状态,然后他自己能做到。但还有一种表演者(「色庄者」就是表演者),他就是装得很像,在人群中装得像个君子,但是背地里行事作为可能都是小算计、自私心特别强,所以孔子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真君子,要言行一致,不要做一个表演者。

我们来读一下: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一直欣赏要「讷于言,敏于行」。你可以少说点儿,要多做点儿,要言行一致,哪怕你口才不太好,但是要有品德,他认为这个更重要。那么道家讲「多言术穷,不如守中」,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种口若悬河的聊天上、展现自己上,还是要修内在的德,这个最重要!要涵养自身,要往内求,这个很重要!这一点也是儒家和道家的相似之处。孔子虽然挺擅长言论(挺擅长演讲),但是他欣赏的人还是「德在先,言在后」的人。

「德在先,行在先,言在后」,这样的人是让我们所有人敬重的。

今天先学到这里了。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