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06

大家好!首先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是一个师兄问的。

这个师兄问:生活中的‘无我’和‘无为’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因为我们在过去的课程中经常会提到‘无我’、‘无为’,也说佛菩萨没有‘我’(没有小‘我’),甚至有的时候佛是经常呈现一个无为无作的态度的,那么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这样,会不会变得消极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是‘无我’——字面的意思:没有你这个所谓的‘小我’,不要总是想着自己;那更深层的意义是:当你的‘小我’无限地放大,大到不能再大,大到等同于虚空法界的时候……你的‘小我’大到等同于虚空法界的时候你就是佛,你就消失了你所谓的这个‘小我’,你就拥有了一个无限大的‘我’。所以‘无我’一方面意味着没有‘小我’;另一方面意味着无限大的‘我’(好像没有,但是又到处都是)。

那么在生活中这种‘无我’会不会让人消极呢?我们想象一下:当你真正的没有‘小我’,或者你的‘小我’变得无限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时候,你会消极吗?反而不会!因为你做任何事都是为你自己而做,因为你就是全部,你就是整体。

你看到马路上有片垃圾,你捡起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是给自己做,因为这是你的土地、是你的道路、是你的环境……这是你的心,你的心呈现出这样一个世界,而世界就是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你的无限大的‘我’。所以‘无我’‘无我’,听上去会让你消极,实际上恰恰相反。你没有‘小我’的时候,你不会跟别人再争这争那了……对吗?

一开始你有‘小我’,你执着于这个肉身相是‘小我’,所以你为了这个‘小我’而忙碌,天天想的都是它,你充满了无明的贪嗔痴,种种的念头都是因为自私……

‘无我’首先消除的是自私,所以‘无我’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跟无私划等号,你没有‘小我’的时候,你哪来的为‘小我’考虑的贪、嗔、痴、疑、慢呢?没有了!所以一直就付出了,不跟别人争名夺利了。

那么当别人伤害你的时候(无论是哪一方面伤害你的时候),你在想:‘我’是谁?这个所谓的‘我’是空空的、如梦幻一般的,那么这个伤害你的人,他伤害的是一个幻梦、是一场雾……他伤害不了你的真性,因为你的真性尽虚空遍法界都在……

所以当你真的没有‘小我’的时候,首先你不自私了;再一个,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你也不会很伤心了,因为你没有我嘛!所以说‘无我’不会让人消极的,如果让你消极了,那说明方向错了。

另外,再一个刚才我们也提到:‘无我’等于无限大的‘我’的话就更不消极了对不对?时时刻刻都积极。你在什么位置就做好哪个位置的事情(在公司里、在什么岗位上……),认认真真地把那个事做好。你为自己做的、也是为公司做的、也是为全法界做的!

还有,我们看看‘无为’会不会让人消极?上帝经常‘无为’、佛祖经常‘无为’,为什么?我们讲过,我们要是站在上帝,站在一个造物者的角度去考虑世间的很多的问题的话,我们会觉得这个有形有相的世界,有正能量就要有负能量,有阳性的能量就要有阴性的能量,这样它才会是充满生机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而不是僵死的。上帝觉得这样动态的、能够自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这一种秩序很好,所以祂‘无为’。

那么站在佛的角度,佛为什么经常‘无为’呢?首先我们知道,真佛是「法身佛」(就是指的法性、佛性),祂这个‘性’他是不动的,所以祂‘无为’呀!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祂‘无为’呀!他一旦动,那就是‘相’的层面了,是‘性’发生作用了。所以‘性’永远是无为无作的;而‘相’,它是有为有作的(有显现的)。

佛,真佛不现身。真正的法身佛(法性),祂不让你看到祂。如果能让你看到祂,太局限了,太小了……所以祂不能以色见、以音声相貌观……不能!你只能去体悟祂、把握祂、在禅定中深入祂……

那说一说「应化身佛」(应身或者化身,也是类似的意思啊),从这个「法身佛」里化身之后——我们说过去七佛,然后弥勒佛是第八佛,是吧?那么过去七佛再加八佛,这都是离我们最近的若干佛,其实在过去七佛之前还有无量无边的佛都没有算在内。这些佛的化现,甚至印度教里奎师那有无数种化现,他为什么要化现?我们发现当佛化现的时候,他是在促成这个有形有相的世界变得更完美,他的目的是让人类真正地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来做事情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所以来化现的。

所以「应化身佛」是‘有为’的,菩萨是有为的,这个罗汉跳出去了,他再回来要普度众生,他就变成菩萨了,也就‘有为’了。

我们讲的‘无为’是‘性’上的无为,大家注意!‘性’上的无为!在‘相’上,佛陀、菩萨还是有为的。但虽然有为,为什么有的时候你祈祷、你供佛、你磕头、你烧香、你也供了很多的瓜果……为什么你许的愿没有立刻成功呢?难道佛没有那么多的化身,照顾不到所有人吗?不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我们的众生都是业报之身,该你偿还的‘业’你躲不掉的,哪怕你找一个大师,把你的这个灾(这个劫)给挡了,该回到你身上的这些东西,在恰当的时候、因缘会合的时候,还是会回到你身上。佛陀曾经讲过,他虽然有神通,但是他不能够消掉人的‘业’,人的‘业’要自己去消,他不能改变‘业’,甚至他都要承受过去他的应化身所造的一些‘业’。

在佛还没成佛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一些佛教故事里,佛陀曾经造过业,佛子罗睺罗也造过业……在未圆满前,几乎人人都会造业。

谈到造业啊,有一些‘业’是你能够明显地看到的;有一些是你看不太清楚、很微细的(不容易看到、不容易感受到的)。我们知道,身、语、意天天可能都在造业,只要你还在动、你还有肉身、还有想法、还在世间,甚至你出家了都有可能再继续地造业(如果你不小心谨慎的话)……

比如说:就拿说话来讲。一般情况下,世俗中人我们的讲话或多或少都带着一定的情绪,这个情绪从什么体现出来?从语气就能体现出来。一个平静的、平和的人他的语气和愤怒的人、嫉妒的人、嗔恨的人、快乐的人……他的语气是绝对不一样的。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不说话,我们落实到笔头上,我们打字打出来……你看一下,你浏览一下你的朋友圈,看一下这些师兄们,或者非师兄(有的不是师兄,还没有皈依佛门),看一下你周围的亲戚朋友发表的这些言论,很多很多都带着情绪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只要是带着情绪的,一般都是在‘著相’的状态当中。

很多语言,无论是你说出来的(口头表达的),还是书面表达的,你都能够或多或少看到里面隐藏的情绪,这个情绪有大有小啊,有的真的是非常的隐微(不容易被发现),需要你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重新翻开过去的朋友圈,才发现原来那个时候又带着情绪了,带着情绪说明你一定一定在‘著相’!因为不‘著相’的人是没有情绪的。

所以通过看待自己的这个语言、文字的情绪有没有,就能够看出自己是否在‘著相’。大家可以试一下啊!不管你在评论什么,你仔细地剖析里面有没有含着情绪。最不含情绪的其实就是佛经,佛经也很少提到我我我对吧?很少提到。所以,为什么读经让人心静啊?经里没有情绪。如果有情绪,它就会慢慢地就会渗透你、影响你,因为人是个纯粹的意识体,很容易被周围的一切影响。

好,关于‘无我’和‘无为’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我们先说到这儿。接下来,分享一个故事——

梁武帝我们知道啊,关于梁武帝我们知道他有很多福德,他修建很多寺庙,施舍很多僧人哈,曾经他见达摩,跟达摩也有过会谈……这个我们讲过了。关于梁武帝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我们马上就要分享的。

梁武帝他作为皇帝,他有一个心腹(有一个国师),国师大家是知道的啊——备受推崇的,这个位置很高的一个人。国师,也可以说是梁武帝的参谋,或者说他的客座教授之类的这样一个意思。

梁武帝有个国师叫志公和尚(志向的志,立大志、立长志、立志的志;公是公孙策的公)。志公和尚在当时有五眼六通(看一个人就知道他过去生中都做过什么,他未来将怎样怎样……),非常地厉害!所以梁武帝就把这个志公和尚请过来当国师了。

有一次啊,这个梁武帝跟这个志公和尚聊天,就说:国师啊,我现在还是挺开心的,你看我能当上皇帝,皇帝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呀,你说我过去修了什么福报,今生才能当上皇帝,管理这个大好的江山的呢?

志公和尚回答梁武帝说:皇帝啊,您这一世是皇帝,但是您不知道啊,我能够看到您的前一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个打柴的),就跟过去六祖慧能一样是个打柴的。不过呢,您非常有福报的是什么事儿呢,您有一次啊,在山里打柴,走着走着呢来到了一尊古庙,一个古庙非常地破败了,您就进去了。进去以后啊,就看到在雨中这个破庙里边有一尊古佛像,非常破旧的古佛像,也不知道多长时间了,正在被雨淋着,这个雨哗哗地,透过这个漏雨的屋檐,就淋到了这个古佛像的身上,您看到以后啊,动了怜悯之心,您当时觉得:啊,这个佛像啊,这么惨啊,佛像这么神圣竟然被雨淋着!您当时呢就把您当时头上戴的这个斗笠啊(遮雨的这个斗笠,这个帽子,有尖儿的这个帽子呀)就戴在了佛的头上,然后你自己呀淋着走了……

这份心哪,非常地殷重,对于佛陀来讲啊。因为我们都知道,贫穷布施难,一个很穷的人让他再去做财务上的布施,挺难的,因为他本来就挺匮乏的。但是梁武帝的前世,作为一个打柴的樵夫,他看到被雨淋着的佛像的时候,他没有想着自己,他把自己戴的这个遮雨的帽子摘下来,戴到了这个佛像的头上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呢他来世成为了皇帝。

我们看啊,只要是你今生做一点点跟佛有关的事情,来世的福报就是难以想象。

武则天曾经在有一世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往这个释迦牟尼佛的钵里,捧了捧沙子放进去了,结果她后来就在震旦(就是古中国)当了皇帝;梁武帝为了救佛像,摘下自己的帽子淋着走了,然后他就能够来世当皇帝。

为什么我们要讲这个事情呢?梁武帝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为法’呢?是!他在做这样一件善事。但是这件事值得称道、值得推广、值得学习!因为据我观察了一下啊,咱们内院,至少目前我看下来,并不是每个师兄都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有个别的师兄现在应该悟得也可以了哈;但是,还有一些师兄他们依然是在相上做事情、在相上用功夫、用心思……

这些在‘相’上用功的师兄,你们首要首要的就是修‘十善业道’,还是修‘善’。因为现在可能还没到修‘空’的时候,就先修‘善’。修善的好处是——即便你还在‘六道’里转啊转,但至少你的下一生你会投胎到比较好的一道,而且你会有比较好的福报,你会生活得比较幸福,这个是比较现实的啊!

能够出去六道轮回的师兄,继续保持;暂时还出不去的,总是止不住地着‘相’的这些师兄,你一定要注意自己身、口、意,一定要注意!

那么我们现在所讲的《维摩诘经》越往后越深了啊,越往后越深……这个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他跟金粟如来的化身去对话,他们讲的很多的这些话啊,有的师兄觉得很受用,就是我的所思所想,我能够完全地体悟到;有的师兄觉得好像是擦边球一样,总是中不了自己的心思,他怀着一个期待去听课,结果听得这个玄之又玄,好像离自己很远……

所以呢,我们讲课啊,因为要面对不同根性的师兄,所以大家各取所需,各取所需……着相的我们也讲一点,离相的我们也讲一点,总归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所受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是105页了,说维摩诘跟迦叶尊者的一段谈话……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葉:“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葉,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萤火之光,难并日月,非如是菩萨不能往试菩萨。又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力门。”

我们知道啊,就是听说文殊菩萨要去见维摩诘之后啊,佛陀的很多弟子、还有很多的菩萨、天人,都跟着去听法了,当时迦叶也去了啊,维摩诘就告诉迦叶尊者说:「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

在过去我们也讲过,说:‘魔’其实也是佛。在基督教里撒旦的存在是被上帝允许的;在佛教里魔王波旬的存在也是被佛陀所允许的、被诸佛允许的。因为它还是有它深刻的意义的——‘魔’能够锻炼‘佛’。

过去我们也都知道,一个古语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你再怎么厉害,你也高一尺的时候,‘道’已经高了一丈了,‘道’永远比你高。这个‘道’是宇宙大道,也可以说就是‘上帝’,就是‘法性’的代名词。

那这里讲说:「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中,当魔王的这些人哪,其实大部分都是不可思议的已经解脱的大菩萨的化现。他们为什么要示现成魔王呢?很狰狞、很丑陋、很吓人、总是做坏事、总是引诱那些修行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的目的就是来锻炼这些修行人的。

维摩诘居士还讲啊,说:迦叶呀,十方的无量菩萨,你要是看到有的人向你乞讨,他要的东西很特别,他要你的手、要你的脚、要你的耳朵、鼻子、要你的脑袋啊、眼睛啊、骨髓啊、要你的血肉啊、皮骨啊、甚至要你的城池啊、妻子啊、奴婢啊、象、马啊、车乘啊、金、银、琉璃啊、砗磲、玛瑙啊、珊瑚、琥珀呀、真珠、珂贝呀、也要你的衣服、饮食啊,等等等等……要你各种各样的东西,你拥有的、不拥有的他都朝你要,甚至有的时候他提的这个问题相当的苛刻,这样的人哪,往往也都是佛菩萨化现的。

目的是什么呀?「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因为他很有能力啊!他是已经证得了解脱的大菩萨,他神通无边,他可以示现成任何的样子,目的就是锻炼你、试探你、看看你的道心是否坚固!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每一难里面的那些可恶的妖魔鬼怪几乎也都是佛菩萨的化现。事实上也证明了,到最后很多没被打死的妖怪都被谁谁收走了,是吧?都是有来头、有出处的,都是怀着一定的目的来的。甚至《西游记》到最后,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两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还要再补上两难。你要是单看这一节,你觉得人家师徒够不容易了,这观音怎么那么坏呢!目的是什么呀?佛菩萨从无数个角度试炼你——让你很艰难、让你很痛苦、让你很黑暗、让你很绝望……到最后你还不被这一切的负能量杀死,那证明你是一个超级有正能量的佛之种子(佛种)。

所以说啊,不管生活中有怎样的逆境,我们都要去忍受,甚至去享受啊!一定要把所有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都看作是来提升我们的人,来教化我们、救渡我们,让我们真正解脱的大菩萨!一定要把他们看作是菩萨。

而事实上当你真的解脱之后,你就觉得原来他们真的是菩萨。那当你在被伤害的时候,你垮掉了,他们就成了你的‘魔’;如果你胜出了,他们就成了你的‘佛’。所以‘佛’‘魔’一念间还可以这么理解——你赢了的时候魔就是佛,是你的逆增上缘,来帮你的;你要是输了,而且一蹶不振、不再努力、不再东山再起,那么魔就是魔。菩萨会很伤心、很失望的……

观众生品第七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识,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龟毛衣,如枯骨行走,如须陀洹身见,如斯陀含三来,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残虐,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阉宦具淫根,如石女生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无著而有烦恼,如无根而能生物,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本无。”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无著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嗔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应当等观一切众生。”

又问:“欲等观一切众生,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等观一切众生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下面这里又有一个故事了啊,大家都比较喜欢故事。说:这个时候啊(这是到了115页了啊),维摩诘居士的这个房间里,有一个天女(天人界的女子),长得相当的美。就说人间的女子再美貌,都不及天女的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我们可以猜测和想象到底有多美。

在敦煌的壁画里画了一些天女,但是那些凡是显现出来的都是仅供参考的啊。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想象,想象天女的美丽。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这里说:有一个天女啊,看到这么多天人都听维摩诘讲法也很激动,大家呢都受益匪浅,这个天女也很开心,她也很受用(受益匪浅),然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感激,也是为了活跃一下氛围,她呢,就现出她的身来了,然后呢,就天女散花了(天女啊,飞到空中,有长长的丝带啊,然后撒下种种的天花)。这个花也不是人间的花,是天界的花,难以想象的美妙啊……把这些天花都撒在了哪儿呢?撒在了在座的(与会的)所有的大菩萨和大弟子的身上了……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啊——天女散花,散在所有与会的菩萨和弟子们身上,这个弟子指的是佛陀的诸位大弟子。很奇怪啊,这个天女散的花,散到诸位菩萨的身上的时候立刻就掉落了(就滑落了),就像正常情况下一样(平常像我们散步的时候,头上要是个柳叶掉下来了啊,掉到身上,慢慢地就滑下去了啊),这个天花也是这样的,散下来,到了诸菩萨的身上就掉落了;但是到了佛陀的大弟子的身上就粘住了似的(就不掉下去),就像粘在身上一样,结果导致就越粘越多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啊。

这天上的花要是粘到身上越粘越多,慢慢地就不那么好看了啊,粘得越来越多,像积雪一样……那么佛陀的这些大弟子啊,他们有的也有一定的神通,他们就想尽各种神力,想把这个花给它弄下去。看着这个花飘飘洒洒很漂亮,但是都落在自己身上不掉也不好啊,而且这些弟子都是出家人(都已经剃度了),身上要都是天花显得也不够庄严似的啊,他们都不好意思,但是怎么弄都弄不下去……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这个时候天女就问舍利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就说你为什么要把花给弄掉啊?舍利弗就说:「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说我们出家人啊,我们是僧人了,这衣服上那么多花,也不是僧人该有的样子哈,我不想要这些花,我要把它弄下去。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天女怎么说呢?说:「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啊,她就说:你千万不要说你这个出家人身上带着这些花就不如法了,就被人讥笑,不要这样讲。为什么呢?这个花本身是无所分别的。你看落在菩萨身上的花不都自然掉下来了吗?花本身没什么两样(我撒的花是一样的花),为什么在你们这些弟子身上粘住了(掉不下去),在菩萨身上能够轻松地、自由地滑落呢?因为你们哪,没有除掉妄想、分别、执着……你们还是总是在判断、在分别、在著相……因为你们著相,所以花就著你啊!

真正的出家呀,怎么样叫如法,怎么样叫不如法?你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都去掉,不再著相的时候,你就如法了,你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了。当你不著相、没情绪、彻底无我,有个无限大的‘我’的时候你就是诸佛了,你自然也就如法了(佛性就是法性嘛,我们也提到过)。那么当你现在看到花在自己身上累积,很着急,你越着急证明你修得越差,你在轮回中陷得越深哪!

所以舍利弗啊,你看看那些大菩萨,花都自然掉落了对吧?那些菩萨为什么花粘不到身上啊?因为菩萨都已经断了一切「分别想」了呀!

讲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师兄可以反观一下自身啊,自己是不是还在著相啊?著相也都是有‘我’的缘故,有‘小我’在,‘小我’在著相,‘小我’在判断……当你进入那个‘大我’、那个‘全我’、那个无限大的‘我’的无意识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有分别的啊。

净宝师兄在朋友圈里发得很好,在佛那儿看的时候,其实景色都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接下来呢,维摩诘居士又继续说,啊,这个是天女啊,天女继续说:「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天女,看看也很厉害啊!她就跟这个着急的舍利弗说了,就好像人越害怕越有人吓他,你怕什么就来什么。有的时候真的是这样哈,怕鬼的师兄总是遇到鬼(见到鬼),吓得不行不行的(浑身哆嗦、浑身发冷),还是总遇到;那个怕蛇的师兄也是,见了蛇就受不了,但又经常会见到蛇似的……你怕什么来什么,你只要有个漏洞就有人攻击你这个漏洞。佛陀没有漏洞,所以他不怕人攻击。

那么,这些弟子,他们修行路上还没有究竟圆满(还在著相,而且惧怕生死),他们越是惧怕生死,这个色、身、香、味、触、法里面(这个六尘境界里)就种种的‘相’,现出来让他们害怕。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这个天女哲学家说:真正离开惧怕的这些人(无所惧怕,没有漏洞的人),「一切五欲无能为也」。一切的五欲都不能够诱惑到你了。什么杀、盗、淫、妄、酒啊,贪、嗔、痴、疑、慢哪,一切一切这些不好的(我们叫它不好的,非善的一切)都不能诱惑你了,当你没有漏洞的时候、没有缺失的时候。

如果你的「结习」未尽哪,花就粘着你的身体;你要是「结习」尽的时候,花就不粘你的身体了。这个「结习」,我们将它理解成烦恼和业习(习气),这是你无始劫以来形成的这些坏习惯啊还没有断尽。没有断尽呢,花就粘着你;一旦断尽了,花呢自然而然的,该掉下去就掉下去。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下面的对话里,还有一句相当精彩的啊。天女说:「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天女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舍利弗跟她说:解脱的话就离开文字言说了。我们都知道那个最最最玄妙是你无法描述的,既然那个最最最玄妙,那个源头那么美好、无法描述,为什么你还在说法呀?为什么你还说这么多呀?甚至有的师兄也讲哈,佛陀一再讲,说这个诸法不可说、不可示……为什么还一再说,一再示啊?为什么?天上的月亮在那儿是在那儿,他看见了你没看见哪!他看见了,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但是你没看见哪!而这个月亮又是如此如此的重要。

每个人身上的佛性都是你身上的月亮,你看不见,所以佛陀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形式的「般若」来指示你月亮在哪儿,目的是让你看见。当你看见的时候,他就不再说,不再指示了。

所以天女的回答就相当地巧妙,说:舍利弗呀,虽然最美好的那个解脱境界没有办法言说,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指向解脱,都是为了解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解脱(真正的解脱),也就是大涅槃,这个大涅槃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它无处不在,但是你又很难感受到,一般人还不知道。这个大涅槃到处都在,分不出内外、中间(分不出来,没有区别、没有分别);文字也是不内、不外、不在两间,因为讲述大涅槃、讲述大解脱的文字,也是圆满的,遍虚空尽法界,到处都有(到处都在)的,它的特性和大涅槃、大解脱的特质是一样的。

所以说舍利弗呀,你不能够仅仅凭着语言、文字就能够达到解脱,但是你离开语言、文字你也解脱不了。

想象吧:佛陀证悟了、得道了,他要是自己了脱自己的生死,不去教给周围的弟子,不去从五比丘开始讲课、教化的话,那么历史上,这个第七佛,到了释迦牟尼佛那儿就结束了,没有佛了,他也是‘自了汉’哪!他一再地讲讲讲,讲那么多年,讲三百余会的目的,不就是让你解脱吗?他讲的法,目的是让你解脱,这个法的‘法性’,它的‘性’和解脱的‘解脱性’是一样的。

当你能够通过佛陀讲的所有法,或者所有的善知识讲的所有法,无论是语言的还是文字的,如果你能够通过这些达成解脱的话,那么所有的,你所凭借的文字啊、语言哪,这些也都属于解脱的一部分,都是通往解脱的路径了。

那么当你著文字相,你始终没开悟的时候,你感觉这些好像对你没有太大帮助,因为你还没解脱。只有当你解脱了之后,当你成佛了之后才明白,原来一切一切不管发生在我身上是什么样的事,都是在帮助我成佛呀!

这种感激和庆幸,只有在你成佛的那一瞬间,你才会感悟到。在你成佛之前,你可能觉得这个世间的文字相太多了——我去这个佛学图书馆一转哪,这么多的佛学专著,我用十辈子都读不完,放弃吧,不学了……这个课是听不完的,那么多大师在讲课,这个文字也看不完,那么多的经书,看完了《大藏经》,道教还有《道藏经》……学不完……你要是在相上求,学不完。

怎么样才能完?你借助这个‘相’走啊走啊走啊……到了解脱了,到了解脱了就到头了,还用再回来学‘相’吗?可以!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因为你已经解脱了。

所以,解脱前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当解脱之后,一切一切都是在帮你。

然后天女说:「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可见天女已经悟道了!她说一切都是来帮你解脱的,你要感激一切一切呀!

好,各位师兄,今天我们就先分享到这儿,剩下的内容明天再继续学习。谢谢大家,再见!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05

2020-11-20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04

2020-11-18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03

2020-11-15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02

2020-11-13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01

2020-11-11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tihuxueyuan.net/post/1600.html

相关文章

《弟子规》浅释 01

《弟子规》浅释 01

国学︽弟子规︾  恒宁老师浅释《弟子规》浅释01各位家人、各位好朋友、各位同学!很高兴我们能够聚集...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华严经》要点复习008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佛教故事】未曾闻死亡声响

【佛教故事】未曾闻死亡声响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未曾闻死亡声响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禅坐感悟◎“文殊智于普贤行,人人皆是毗卢那”Tihu Budd...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5(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八十卷《华严》的最后一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普贤菩萨(普贤王如来)所讲的偈颂。【...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