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60夜摩宫中偈赞品 第二十(下)






你留下的足迹,也许歪歪扭扭,

但只要你在前进,

只要你在前进……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


我们继续回到夜摩天王的宫殿,聆听从其他世界赶来的菩萨代表的偈颂。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今天首先是觉林菩萨的偈颂。这个偈颂非常有名,因为它经常被印刷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前面,我们来看一下: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就好像擅长画画的一些画师、画家,他们经常调配各种颜色的颜料,随着他们意识或者潜意识去画各种形象出来。虽然可以画众多的形象,但是用的颜料,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本来这些颜料里面是没有众多色相的,看一切色相的时候,里面也没有分出各种颜料,但是画师或者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却不能离开这些颜料,是借着颜料才能够画出种种的色相。

其实,这只是个比喻(前面都是比喻),接下来切入到正题。

觉林菩萨说: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其实,本来我们的「心」(真心自性)这里空荡荡的,非常清净,什么也没有——没有彩画、没有众多的色相……而你就着这些色相去看的时候,看这世间的万相,又感觉好像它们跟「心」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一样。纯粹不都是色相吗?但是剖析到本质又发现,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色相),不都是自心显化出来的吗?要是离开「心」,哪有这世间的万相啊?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我们的「真心」,它是恒住不动的。但是「妄心」(心意识),它是一直无常变化的,是「不住」的;而且我们的这个心意识(心念、念头)是无量的,是不可思议的。

没有办法算清楚,一个人从最初最初在宇宙中显现,到最后最后未来的未来,这期间他将有多少心意识、多少念头、多少知见?这根本就算不清楚的。这一切的心意识(我们的意念、念头),就显现出了众多的色相了,而显现的这些色相又各自不相知。

比如说,我们的心意识所塑造的一匹马,它可能完全不懂路上的一辆汽车;也可能赏花的人完全不懂花本身,它们之间好像有着什么隔阂一样的,「各各不相知」,很难懂对方。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就好像擅长画画的这些画师、画家,他们有的时候就很随意地画画(很随意去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画什么,画着画着就出来了。「诸法性如是」,这世间的一切存在物也是这样的(这里的「诸法」就是指一切存在物、一切万有),可能也不是众生刻意去塑造的,但众生的心意识本然地流露、自然地迁变,就形成了世间种种万相,纷繁复杂。

      很多东西不是我们刻意创造的,但问题是「非刻意」(潜意识)它也在创造。

      比如说我们打坐的时候,你没有想让什么念头生起来,它突然就生起来了。其实有念就有形相,它就在塑造。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念头就出现了,不知道为什么它就被另一个念头取代了……我们没有刻意去安排,有的时候它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觉林菩萨说:我们的「心」,就好像擅长画画的画师、画家一样,能够画出世间的万相。一切的「五蕴」(也叫五阴——色、受、想、行、识),从哪儿来啊?都从我们的「心」这里来的。「心」是一切的根本,是世间万相万物的根本,也是「五蕴」(五阴)的根本,可以说「心」什么都能够创造出来,没有什么不是「心」创造的。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就好像「心」一样,「心」就是擅长画画的画师、画家,能够画出一切;佛也是这样的,能够画出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能够画出一切。大家要了解,佛与「心」其实是很像的,有的时候直接就说「佛就是心」。「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他们的本质、他们的体性是非常一致的,都是没有穷尽的,像虚空一样。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你要是知道,原来是「心」的这种造作产生了世间的万物,你就能够了解什么是佛了,你就知道什么是佛的真实性了。

      这个「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不动,不生不灭,本自清净;妄心,纷繁复杂,创造了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佛呢,有「法身」、有「应化身」。「法身」就像真心,本自不动,不生不灭,非常清净;「应化身」纷繁复杂,可以变化种种相。是不是很像啊?「心」,分真、妄;佛,分法身和应化身,所以说你要是懂了心是怎么回事,你就懂了佛是怎么回事了。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原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那么先看看「心」:

「心」——它的真性不会住著于身。

身是指的什么?(身)是代表一切色相。「心」到处遍在,它不会住著于任何具体的「相」;这个「相」无常迁变,它也没有恒常地住在真心的不动那里,是不是?但是却能做佛事。

我们的「法身」,祂不会住在应化身这里(因为应化身是「相」,法身「非相」,到处遍在,我们的法身不会住在应化身这里,只是借着应化身起作用);那么「应化身」,它也不会强压自己不变,强压自己不无常,强压自己完全合于法身,(不会的,它毕竟是应化身,它不会强压自己住在法身这里)。

佛就是这样做佛事的——有个法身佛到处遍在,不动的;也有应化身佛,可以示现万相,一直生灭变化。佛是这样做佛事的,心也是这样做佛事的,这就非常自在,未曾有过的自在。难以形容!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前面了知了,原来「真心」就类似佛的法身,「妄心」就类似佛的应化(身)。那我们就了知了,其实三世一切佛都是唯心所造,法界内的万事万物都是唯心所造,不都是心化现出来的吗?心,化现出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心,化现出了十法界、万事万物、万有万相,这一切都是心化现出来的。

      那么无论是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整天讲的中心思想都是「一切唯心造」,这是非常究竟的。

      「一切唯心造」。法身佛是「心的不动」,也就是真心造的;应化身佛是「心的动」,也就是妄心造的,可以说只要有心念的动转,它就是妄心的层面。所以《楞伽经》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正因为一切都是心造的,我们找到根本本源了。那要改变一切,就从「心」这儿下功夫。有的师兄刚学佛,就抱怨命运不公,总是遇到逆境,做什么,什么不顺,等等等等,就说为什么那个人或者我的一个发小他那么幸运……那么学佛久了,知道一切唯心所造。好好地修心,围绕着「六度」来修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样认真地修几年下来,命运真的转变了,他真正地实证了「一切唯心造」。

      说一切唯心造,想改变一切,从心改变,就好像说这些画都是这个画家画的。你要是想改变这些画,是不是得从这个画家这儿下功夫啊?

      同样的道理,要追根溯源。

      所谓的「修心」,一开始也是从妄心那儿下功夫,要转染成净。慢慢地清净了,越来越靠近真心的本体,就会感觉这个真心的本体无所谓「无我」还是「有我」;无所谓智慧或者没有智慧;这个真心的本体无所破坏,也不需要证明什么;而且在这个真心的本体中,因为它没有相,也就谈不上因缘和合的因和缘。

      在《乾隆大藏经》华严部《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当中,佛陀曾经说:什么是真正的契入禅意(修禅的要契入到禅意、禅境当中)?

      你回归真心,无所生,无所灭;回归到这个真心的本体,就是契入到禅意、禅境当中了。在这种状态里,在你看一切事物的时候,好像无所看(看的时候好像无所看),因为你不动用「心意识」,这个内心没有什么妄念生起,这就是禅。

      佛说:「其心无有想故,当作是禅」。

      真正的禅,就是我们没有妄念的状态。有妄念,那就不叫禅。这种禅的状态,就是又不取又不放(不会想要拿起来什么或者放下什么),没有什么生起,也没有什么枯萎……这是一种安定不动,但却不是死寂的状态(我们知道)。在这种禅的状态里,我们会不取一切法,也无所取、无所造;也不思想。一切法无所生(无所生,所以也无所枯灭),这种明觉的、无念的状态,其实就是禅。

      在《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当中,还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婆罗门出了房门,就看见了一个死人。见过这个死人之后,就离开了,但是心里还一直念着这个事情(想着那个死掉的人),很长时间都念叨这个事情,后来他就见到了佛。

      佛就对他说:「不当如若所念,所以者何?见恶色便有思想。诸法不可得而无所得,当作是念。」

      说你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情况吧,是,你出门见了个死人,比较触动你,可能那个形象有点恐怖或者有些丑陋,总之,你就总惦记着这个事情,还是粘著了,见到这种不太好的色相,你就产生了一些妄念了,妄念产生了「凝结」了。

      其实,明明我们整天在讲「诸法不可得」,一切万有都是幻有,不可得(它不是真的,无所得)。你为什么要一直想着你所见的这个死人呢?

      佛陀说:其实真正的得道者,「所作不以想,亦不用得故便有余念。」就是真正的得道者,他不会「粘著」,因为你一粘著就有妄念,不要粘著,不粘著任何事物。

      真正的得道者,即便没有任何妄念,但是他还是可以继续进行他的生活。如果有了粘著,这个「二心」就会起来(分别心就会起来),你就会展开种种的联想……这就好像风——「境界风吹起了藏识浪」,一浪又一浪,就没完没了了。所以真正的得道者,他不粘著、不挂碍,没有那种二心、没有分别之心,无所想,无有想……「道」本身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

      「念无可所得是乃为得」,真正的得道者,总是感觉什么都无可得、无所得(任何事物都是无可得、无所得),这是真的得道者了,就像消融在这个虚空里面了一样。你说你粘著在哪儿了,那你怎么样再消融在虚空里面呢?真正的得道者,会了解这种粘著和分别心,确实会障碍自己「化空」,所以他无所求、无所见。

      佛陀说:「无所见是道所见」。「无所见是道所见」,你要说能见吧,「道」到处遍在,它肯定都能见。但是呢,它始终是那种无所见的状态,就好像完全没有心意、意识的状态,就是虚空。

      当然,佛是出家的(已经出家了),他是专业的修行者,跟随他的很多弟子(包括这些婆罗门)也是专业的修行者,他们就可以很长的时间里(很长的年岁里)都处在「第一义」当中,也不会耽误什么大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些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的时候只是一天中很短的时间(听经闻法的时候)处在「第一义」里,感受一下、消融一下、融化一下、陶醉一下……之后,又要回到「有」里、回到「第二义」里、回到「相」里。但是经常地或者说每天都在一段时间内处在「第一义」,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即便是回到「有」里、回到「相」里,你的「粘著」也一直在断……

      如果说轮回的惯性是条粗大的绳索,我们没有办法拿把佛经的斧头突然一下就把这个绳索砍断了。但是呢,一天砍一下,一天砍一下……这个粗粗的绳索,慢慢地它会有一个破漏之处越来越细,砍到极致还真就断了。所以佛陀在《菩萨善戒经》里讲,在家人只要守好菩萨戒,也能修成佛,不是说非要出家才能修成佛,在家也能,最多是付出的时间多一点。

    这个「粘著」要是不断,是成不了佛的。要先断尽一切的粘著,之后,你看到一切万有都是「如」、都是佛性、都究竟、都是解脱、都是涅槃……那个时候,你回到「相」里,不会排斥「相」。「相」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珍惜它、珍爱它、珍重它,甚至尊敬它;那「相」走的时候,一点粘著和挂碍都没有。

      比如说我们出门路上,看到哪儿出车祸了或者什么……看到的那一刻看到了,但是经过了,马上就放下这个事情,不再想这个事情,那个时候就说明这个「粘著」已经断得差不多了。

      断粘著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让我们少烦恼;另一方面让我们变清净。《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当中有一个比喻,说:就好像摩尼宝珠,虽然非常的珍贵、非常的稀有,但是用水洗一洗,洗干净了,显得就更珍贵了,更惹人喜欢了。所有的王子都会喜欢这样洗得干干净净的摩尼宝珠。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瑕疵和污秽,非常清净。「清净」使得这个摩尼宝珠倍显珍贵,倍显妙好。本来可能就透亮透亮的,像发着光一样,洗干净了更璀璨了(这样的感觉)。

      「粘著」断尽的人,他就会显得非常清净。清净的人走到哪里,修行者都喜欢他,甚至凡人都喜欢他。你看他不计较、没有攻击性、安安静静的……是一种很愉悦的、很放松的感觉,让周围的人都感觉舒服,没有压力。所以这些修得清净者走到哪里,谁都喜欢他。他不会伤害别人,然后别人要是伤害他,他又没感觉;他又没嗔恨心,所以他没有敌人。所以真正的清净者——「天下无敌」(他没有敌人)。你欺负他就像欺负空气一样的,空气没有敌人。

      另外,佛陀还讲,我们这些修行者,要是想普度一切,首先就要怀着平等心对一切人、一切众生。你既然想普遍地度一切众生,你首先得有「平等心」,不能有「偏爱心」。如果说这个人今生是你的父母,那那个人可能上一世是你的父母,再来一个在前一世是你的父母,又有什么差别?远近亲疏没有差别,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看的话,远近亲属没有差别。今生是你的恩人,也许处理不好,下一世就是仇人。其实恩人、仇人从三世来看都没有差别,所以要怀着平等心。怀着平等心又不执著「法」,不会想「法」或者「无法」这些事情,心完全空空的,这个时候,再给一切众生讲法,你看心空空的,无所求、无所执著、无所祈盼,就认真地以真理实相之身讲说真理实相本身。就这样去做,对谁都是平等的,这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度众生。

      在《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当中,佛陀还提到了五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成佛。

      第一、「不于诸界有所念」。不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有所念著,有所贪恋。

      眼睛看一切色相的时候,没有念著,没有贪恋;耳朵听一切声音,没有念著、没有贪恋;鼻子闻到任何香味,没有念著、没有贪恋;舌头尝到任何味道,没有念著、没有贪恋;身体接触到什么样细滑的感受,没有念著、没有贪恋;意识(意念)里没有任何的欲求,不求任何事物,不粘著、不挂碍。

      也就是说「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就像虚空面对虚空一样——见无所见、听无所听、尝无所尝、闻无所闻、接触无所接触、意识(意念)也是空空的,几乎总是无念的状态,这样就能很快成佛。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佛真的是「空」到极致了——极空极空的……

      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成佛的第二点「常于佛法而作功德。」虽然已经极空了,但是在传扬佛法方面还是要多做功德(「法布施」方面多做功德),要多布施、多启发人开悟,启发人入到「正觉」的状态,明了真理实相,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成佛。

      在《华严经》前面的内容中,也经常提到「讲法」的重要性。自己懂是懂了,但是如果你讲不明白(不能讲),那说明还没有真的懂。所以在做「法布施」利益众生的时候,是在训练自己的功夫,加强自己的「懂」。让这种懂更深入、更明确、更没有疏漏、更无偏差。

      佛陀说:要想快速地成佛的第三点「若见同菩萨其心有悦。所以者何?用实大故。」看到其他的菩萨们也在发心、或者在利益众生、或者在认真修行等等,你的心里真正地生起了喜悦,而没有什么阴险的嫉妒、嗔恨等等。你看到有其他菩萨在修行,你的心很喜悦;你看到有其他菩萨在度众生,你的心很喜悦。这很重要!要知道,佛陀的大业不是只靠你一个菩萨能完成的,需要所有菩萨。我们不是希望所有众生都成佛吗?成佛前不都先成菩萨吗?所以多见一个菩萨,多一份开心才对。你怎么能不开心呢?你要是见到周围的菩萨有不开心,那你不会很快成佛的;你要是看到哪个菩萨你都开心、都喜悦、都赞叹、随喜,甚至感动、甚至想要帮助他,那你将很快成佛。所以我们不仅要爱一切众生,更要爱一切菩萨。

    对于佛弟子,好像最难做到的就是爱菩萨了,是吧?爱那些陌生的菩萨挺容易,爱那些名号响亮的菩萨很容易;爱身边的菩萨不容易。一起去受了菩萨戒了,回来以后还是是非非、这事儿那事儿的(这个师兄这儿不好,那个师兄那儿不好),都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了,一起回来了,他就爱不起来身边的菩萨。但是你让他爱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没问题的。

      那我们一定要仔细地剖析一下为什么我们只能爱陌生菩萨,就不能爱那些熟悉的菩萨呢?

      有的师兄说:我跟他太熟了,他的这个优点太明显,缺点也太明显了。

      但是在《阿含经》当中,舍利弗尊者曾经提醒过师兄们——就是「看人看优点」。

      为什么我们爱那些陌生的菩萨?因为我们没有天天跟他一起共修、共住,他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呢——很有名气(都知道),冲着优点都爱了,不知道他们的缺点。

      那我们身边的这些熟悉的菩萨呢?只要他有缺点,他就有优点吧。你要强迫自己看优点——去爱他,因为他的存在而喜悦。如果你做不到,那你离成佛甚远。

      想要成佛,强迫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冲着优点去爱他,因为他的存在而喜悦。

      所以说佛法也是「世间法」。我们身边的家人难道不是众生吗?有的师兄能爱远方的陌生的众生——很爱;这三恶道的众生(弱势群体)——都很爱。但自己身边的家人、同事他不爱,爱不起来。也是因为太熟悉了,看到太多缺点了,然后就爱不起来。那你身边这些人难道不是众生吗?不是天天发愿——愿一切众生都成佛吗?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身边这些就不是众生吗?甚至还跟你有亲缘关系。所以一定要强迫自己学会只盯优点去看,尽量不看别人缺点。如果学不会,那离成佛甚为遥远。

      我们想一想,佛与佛之间都觉悟了,但也各有特色,教学方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佛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那不也是得相互看优点嘛!看缺点,谁心里都不舒服,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

      想要快速成佛,佛陀说:第四点「于一切无虚饰之心。所以者何?我当度故。」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不太美好,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虚假地、装腔作势地去美化它,实事求是地承认它可能不太美好。但是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不美好,所以我们才存在,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我们走到哪里,都完美得像佛国一样,我们会觉得很空虚的——没事可做,好像生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样。所以当你看到有什么烂人、有什么烂事儿——别抱怨,我们的机会来了,展现我们能力的时候来了。要是没有这些境界,我们去哪里提升自己呢?

    所以修行者不怕困难,想要成佛的菩萨不怕困难。看到一切不完美,都觉得这是机会,我要改变这一切。

      所以网友有句话讲得也非常好——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

      想要快速成佛,佛陀说的第五个方法是「亦于是中无所想。」虽然很想快速成佛,但是其实平常又没有这个执念。没有这个执念,心就是天天空空的……这样就能很快成佛。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这五点内容:

      第一、对于「十八界」没有贪恋和执著(「六根」、「六尘」、「六识」空了一样的,没有执著、没有贪恋);第二、经常做法布施;第三、要学会爱一切菩萨(无论是远方的还是近处的;无论是有名气的还是没名气的,一定要学会爱一切菩萨。推而广之,爱一切众生,无论是陌生的、还是熟悉的);第四、坦白地承认一切,接纳一切,然后试图改变它(不要去抱怨、诅咒,不要这样);第五、始终空空无念的。

      就是这五点,其实我们也能发现,这五点要真做到位了,还真就成佛了。所以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天天告诉我们怎么样成佛。

      释迦佛是彻底无私地把一切都教给了我们!我们对于他最好的报答就是做到这一切!

      感恩《大方广佛华严经》!

      感恩《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感恩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严经》目录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0(第〇五卷)〔终极版〕

《华严经》 010(第〇五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五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五卷——世主妙严品 ...

《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下〔终极版〕

大家好!我们继续走入《华严经》,走入佛眼所见的世界……上节课提到,这些菩萨们正在讲说偈颂赞美佛:【一一光明无...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 第三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在诸佛的威神力的加持下,在普贤菩萨的...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上〔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世界成就品 第四上节课提到,很多的菩萨摩诃萨们都祈请普贤菩萨来回答问题。接下...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2(第〇九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二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九卷「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华严经》 025(第一〇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5(第一〇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而说颂...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