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0018《大毗婆沙论》第二卷“内异生”“外异生”


接上节课:

【彼言非理。所以者何。谓此经说。我若于此信等五根。未如实知是集没味过患出离。未能证得诸漏永尽无上菩提。非自相观能尽诸漏。故彼所说决定非理。由此五根非唯无漏。又执五根唯无漏者。复违经说。】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不能够直接与「无漏」划等号。如果认为「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就直接等于「无漏」,这是违背经文含义的。

接下来就举例子:

【如契经说。唯愿世尊演说法要。所以者何。】

就好像经里提到的,「惟愿世尊演说法要」,希望伟大的世尊能够讲说正法的要理。为什么呢?

【有诸有情处在世间。或生或长。有利根者。有中根者。有软根者。乃至广说。又契经说。苾刍当知。我昔未转正法轮时。曾以佛眼观诸有情处在世间。或生或长有利中软诸根差别。】

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有情众生处在世间,在生在长,这些有情众生有利根的、有中根的、有钝根的。而且经里还提到:比丘,大家要了解,我过去还没有转正法轮(没有讲法)的时候,就用「佛眼」观所有的有情处在世间,这些众生中有利根的、有中根的、有钝根的,在「根性」上有着种种的差别。

【善容貌善调伏薄尘垢。】

佛曾经讲:对于这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会「善容貌、善调伏、薄尘垢」。「善容貌」,就是使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好;「善调伏」,就是把他们的心都调顺;「薄尘垢」,就是让大家远尘离垢,尘垢愈发地淡薄。

【若不闻法。退失胜利信等五根。】

而且佛曾经讲:如果不闻法,就会退失使人获得殊胜利益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

【若唯无漏应利根者是阿罗汉。中根者是不还。软根即是一来预流。】

这里阿罗汉就说:如果说「五根」就代表「无漏」,而且仅仅代表「无漏」的话,那么就应该「利根」的是阿罗汉(四果),「中根」的是不还果(三果),「钝根」的是二果或初果。

【若尔世尊未转法轮应已名转。一切圣者于诸世间已充满故。复转法轮应成无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世尊当年没转法轮(没讲法)的时候,就代表已经讲法了。因为,利根的,他本身就是「阿罗汉」,也不用度了;中根的,是「不还果」(三果),那也不用怎么度了,是吧?那么释迦佛当年没讲法,就等于已经讲了。那就说明,一切圣者就在这个世间充满了,那么这世间到处都是圣者了。要是这样的话,那转法轮(讲法)「应成无用」(那就没必要了,释迦佛就不用讲法了)。

【分别论者作如是言。此中根名说所依处不说根体。于我何违。彼如是言亦不应理。违余经故。】

但确实有一些执「分别论」者就这样讲:「此中根」,指的是「所依处」,不是说那个根性的本体,所以这个「根」跟我们所讲的是没有关系的。阿罗汉们说,这样的言论其实可以一概不理,因为它跟经文的法义是违背的。

【谓余经说。生闻梵志往世尊所而白佛言。乔答摩尊说根有几。佛言。我说二十二根。所谓眼根。乃至广说。】

因为,其他有的经典里曾经提到,生闻梵志来到释迦佛那里就问佛:乔答摩世尊,您说一共有几种「根」呢?释迦佛就回答说:我说有二十二根。

这二十二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再加上「男根、女根、命根」;再加上「苦、乐、喜、忧、舍」五种受根;再加上「信、勤、念、定、慧」五种善根;再加上「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三无漏根,加起来一共二十二种根。

【彼经岂亦说根所依。彼此二经根声不异。一谓根体。一谓所依。非所极成。是自妄执。】

然后阿罗汉们就说:你看经里佛还说有二十二种根,那么这经里岂不是也在讲「根之所依之处」吗?都是讲「根」,有的经讲「众生根性」的「根」,说有利根、中根、钝根,那么佛在讲「二十二根」的时候提到的也是「根」,这两种根都叫「根」,但是提到「众生的根性有差别」,利根、中根和钝根讲的是众生「根性」的这个本体,而讲「二十二根」的时候,讲的就是「功能的所依之处」。

【故定应许信等五根亦通有漏。问若通有漏。彼所引经当云何释。答信等五根实通有漏。】

总而言之,阿罗汉们的结论就是:「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你拥有它,并不一定代表你已经「无漏」,有的时候你可能还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没有证得「无漏」,可能还是「有漏」的状态。

【彼经一向说无漏者。所以者何。依无漏根建立圣者有差别故。】

但为什么有的经里讲,通过「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我们可以证得「无漏」呢?就是说,因着什么原因,这个「五根」总是与「无漏」相挂钩呢?

因为,依着「无漏根」建立了圣者的种种差别。说你成为圣者了(就说你至少是个阿罗汉了,无漏了,无烦恼了),你依着「无漏」才建立起圣者的种种差别(「无漏」的程度,就可以讲是圣者层次的差别程度)。

【有说。彼经唯说圣道。所以者何。圣者差别依圣道说非世俗故。】

然后有的人就讲:经里只是在谈「圣道」这回事,圣者的差别,是依着圣道而说,不是依着世俗而讲。

【问彼经又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

然后有人就问:经里又在说,如果没有「信、进、念、定、慧」等五根,那么众生就会住在「外异生品」。

【复云何通。答断善根者名外异生。】

这个地方应该怎么理解呢?然后回答说:断了善根的众生,就叫「外异生品」。

【谓诸异生总有二种。一内二外。不断善根。说名为内。断善根者。说名为外。】

「异生」是「不同种类的凡夫众生」的意思。这个「异生」(不同种类的凡夫众生)分为两种:有「内」,有「外」。有的凡夫众生,他虽然是凡夫众生,但是他没有断善根(他还是有善根的),这叫「内异生」;但有的凡夫众生,他已经断了善根了,很长时间他不会再行善了,这叫「外异生」。

大家注意,这个地方要标注一下:「异生」代表不同种类的凡夫众生,「异生」分为两类,一种是「内异生」,一种是「外异生」;「内异生」就是那些没有断善根的凡夫众生,「外异生」就是已经断了善根的凡夫众生。

【彼经意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名为断善根者。故所引经于我无失。】

所以有的人就讲:经里确实提到了,佛很重视「五根」的重要性,说如果这个人全无此「信等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不具足),他就断了善根了。

但这人说:确实经里讲过,但经里讲的这个法义跟我的论点没什么太大关系呀,并不能驳斥我的论点啊。

【或说。此是经部所说。谓经部师。亦为遮遣分别论者。】

甚至还有的人讲:这是「经部」讲的,「经部」有经部的论师去讲这些,他们叫「经部师」(这些法师特别擅长讲经,他们就叫「经部师」)。那么「经部师」讲经的目的,是为了遮遣分别论者(是为了驳斥那些抱持「分别论」的人)。

【如前所执故作是言。世第一法五根为性。非唯尔所。】

有一些人就执著:「世第一法」,它以「五根」为自性,就是说它的内涵就是「五根」。(这就把「世第一法」的内涵给局限化了嘛,对吧?)

「非唯尔所」,就是说,「世第一法」的内涵不仅仅只有「五根」这么简单。

【有说。此是犊子部宗。彼部师执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为自性。唯此五根是自性善。】

然后也有人说:其实相关的论点应该属于「犊子部」(是一个宗派)宗论的观点吧?这相关的论点应该是他们的论点。因为「犊子部」的这些论师就执著:「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为自性」(「世第一法」就是「五根」,就这么简单),「唯此五根是自性善」(只有当「世第一法」以「五根」为自性的时候,才说明「世第一法」是好的)。

——他们甚至这样认为。

【余杂此故。亦得善名。】

而且他们还认为:只要是包含了「五根」的,就会获得「善的名称」。说,什么东西里只要包含着「信、进、念、定、慧」,那么它一定是好的东西。

——他们甚至这样讲。

那么最近我们在研究《南传巴利三藏》也发现了,确实释迦佛在当年一直在强调「信根、精进跟、念根、定根、慧根」的重要性。这原始佛教一直在强调这「五根」的重要性,所以就导致佛的众多弟子就极其重视「五根」,重视到有些偏激的程度了。

【由此五根建立一切贤圣差别不由余根。】

所以说,「犊子部宗」的这些论师就认为:由「五根」建立起一切贤圣的差别,不是靠着其他「根」。

你就在「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儿去作比较,就能比出一切凡夫、一切贤人圣人的差别了。

——他们就陷入到一种偏执状态了。

【如契经说。若有五根增上猛利。平等圆满多修习故成俱解脱。从此减下成慧解脱。次复减下成身证。次复减下成见至。次复减下成信解。次复减下成随法行。次复减下成随信行。】

而且,他们也确实举经里的例子:经里说了(佛讲的),谁要是有「信、进、念、定、慧」这五根增上猛利,平等圆满,多修习,他就能够修得完美的、具足的解脱状态。如果这「五根」方面修得不太好,那么果位上就会低一些(修得越差,果位越低)。

果位的差别,下面有一些名词,对于我们理解佛法修证的阶位也有一些帮助,我们来看一下:

俱解脱」的状态(肯定是最好的状态),「俱解脱」就是完全的、圆满的解脱状态,这是最好的状态;次一点就是「慧解脱」,仅仅在智慧上证得了解脱;再次一点是「身证」,在亲身感受上得了一些益处(比如有的人修习佛法之后身体变好了,气脉通了等等,在身体上得到了一些益处),这也还不错,但这个状态也不是很高果位的状态;那么修得再差一点的就是「见至」,就是知见上能理解了;再往下就是「信解」,我相信佛法,能理解一部分;再往下「随法行」,佛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跟着做);那么再往下就是「随信行」,「我信、我信」,这种「信」可能就是盲信(他都不一定懂,但是他先相信)。

这是我们倒着讲的,从最圆满的「解脱状态」讲到最初的只是「信」。那么我们再正着讲:

修行者学佛了,一开始的状态可能就是「随信行」,我相信,我跟着学;接下来是「随法行」,我觉得这有道理,讲得对,我跟着做;接下来是「信解」,我在相信的前提下,对于佛法有一定的理解了,理解能力加深了;接下来「见至」,在很多知见上,我的知见跟佛法知见达成了一致了;接下来「身证」,我在实修实证的过程中,自己有了一些非常良好的感受;接下来「慧解脱」,自性的智慧开始开启了,经常处于一种比较自在的智慧状态中;接下来就是「俱解脱」,就是很圆满的解脱状态,最圆满的解脱状态(就是这样子的)。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吧。
这个「论部」学起来,我们还是尽量挑一些实用的要点来学,没必要纠结于非常细部的一些文字相以及这种很苛刻的辩论了。因为纠结进去,好像对我们的实际帮助也不太大。
当我们旁听五百罗汉的这些讨论或辩论的时候,我相信,吸引到我们的也总归是一些星星点点的「干货」。我们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文字相(它会自动过滤掉),留下的,就是最启发我们、最启迪我们的这些如同珍宝一般的——这就不是文字相了,这是法理、法义……

往期推荐


0017《大毗婆沙论》第二卷“般涅槃时一切有为皆悉弃舍”

0016《大毗婆沙论》第二卷 “转缘”

0015《大毗婆沙论》第二卷 “犹如明相能表始终”

0014《大毗婆沙论》第二卷 “世第一法的重要性”

0013《大毗婆沙论》第二卷 “为何先说世第一法”

0012《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诸智之源,诸论巅峰”

0011《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阿毗达磨的重要性”

0010《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阿毗达磨的意义”

0009《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五因缘使阿罗汉退转”

0008《大毗婆沙论》第一卷 “四种慧”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tihuxueyuan.net/post/1464.html

相关文章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华严经》要点复习008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第三期 033 “众生界即是法身”

 ▼禅修课▲         ∧第三期∨“众生界...

【佛教故事】未曾闻死亡声响

【佛教故事】未曾闻死亡声响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未曾闻死亡声响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5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5

《华严经》要点复习005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华严经》274(第八〇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下)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讲到,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的毛孔中,修得终于与普贤菩萨以及所有诸佛无二无...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一)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一)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弥勒佛出世本缘(一)昔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