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03

各位师兄,大家好!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上午,我们的内院都非常的热闹——关于南海问题,很多师兄都参与到了激烈的讨论当中。我们现在先不谈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享一个小故事,是我今天在一个书里看到的。

说在从前,有一个姓孟的富商(这个人非常非常的有钱),身居高官的位置(他是一个高官,隋朝的一个高官),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呢一直比较软弱、比较善良;这个老二呢飞扬跋扈,非常的强硬。这个老板在他去世前,他就把他的家产一分两半,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大、老二一样多,都是平均分配的财产)。在这个老板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就这个老二飞扬跋扈的,非常凶猛),他就采用了各种手段,把他哥哥的财产全都抢过来了,甚至把他哥哥的房屋也霸占了,就让他哥哥在他园子的小角当佣人(当佣人使唤),非常地狠。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平时身体非常强壮的老二突然就去世了。去世之后,老大家生了个男孩儿,结果呢,原来这个男孩儿就是死去的老二。就这个老二啊,抢了半天财产,结果也没得到,因为他也没有子嗣,他就死了。死了之后呢,他投胎到他大哥家去,成了他大哥的儿子了,那显而易见的,到最后老二抢去的所有财产,又归为他大哥家所有了。这就是因果轮回。

那么,我们还知道,在沿海地区的人民都喜欢吃海鲜,都造了很多的杀业,每一次一网下去不知道打捞上来多少的鱼、虾、螃蟹之类的(不停地吃海鲜)。这些海鲜,我们想一想,每个海鲜它都有「中阴身」的,都有「神识」的(神识未投胎前叫中阴身),这个海鲜被你杀了、吃了之后,它的中阴身去哪儿了呢?你想了没有?它去哪儿投胎了呢?有很多的海鲜它可能下一世还当海鲜,也有的可能去了饿鬼道、地狱道……那也有好一些的成了人了,而成了人它不一定在地球上的哪个区域成人,它可能是中国人、可能是日本人、可能是美国人……

假设啊,在我们东南沿海地区来了一个美国人来旅游,然后他就尝尝当地的特产,就吃了当地的海鲜(吃了不少),之后就回美国了。然后他就跟他所吃的海鲜就建立了一种联系,那他所吃掉的这个海鲜在轮回转世的时候,某一个跟他特别有因缘的就可能投胎到美国去,成为美国人(现身出来)。然后这个美国人来到中国的南海区域就觉得这个地方是我的家呀,这是我的地盘,我一直在这儿生活的,这里应该是属于我的,他就开始想抢……

当然,上面是我们编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可能会实现的一个假设,大家都明白。

我们用这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富商,这个抢了人家财产的老二,结果成了老大家的孩子了,财产又归人家了;然后第二个就说,这个海鲜的中阴身,它不一定投到哪个国家去。是我们借助这两个例证(关于因果轮回的),我们想告诉大家什么?就是你看现象的时候不要只看这一世,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任何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有很深刻的原因。

今天白天也讲了,就说南京大屠杀被杀掉的这些中国人,有一些中国人他也不一定投胎到人道是吧?他可能在别的道,但一定有投胎到人道的人,但是他不一定投胎成中国人,他跟杀他的日本官兵之间有密切联系,他就可能投到日本报仇去,成了那个官兵家的某某亲属。然后他来中国旅游的时候你把他当日本人看,而实际上他曾经是南京当地人。站在因果轮回的角度,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你要是明了三世因果的话,世间发生的任何现象都不会让你特别激动。

我今天在课下跟王傻子师兄聊天的时候也讲过,就说这山里住着一条蛇,蛇以这座山为家,一个猎人把蛇打了、吃了之后,这个蛇投胎成人它回到这个山来想占山为王,想把猎人赶走,因为它觉得这个山是我的家,我就是看着这个山舒服,我就要这个地盘,你给我滚!你要是站在因果的角度,这个蛇做得错了吗?这个蛇变成了人,他做得错了吗?人家是想回到他原来的家而已。所以,凡事真的都是有原因。

好,关于因果、关于轮回我们就先说这么多。还是接着讲《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因为比较重要,我们可能会分好多节课来讲。

上节课我们提到,「金粟如来」的化身维摩诘居士为了教化众生他示现自己身体有病,然后他所住的古印度的毗耶离城的很多人都来看他。一开始讲的是世俗中数千人来看望他,他就跟世俗中人讲了很多法;后来世俗中人送走之后,他就想到佛陀了,想着:我有病了,佛陀也得派人来看我吧?结果佛陀就知道了他的想法,就真的派弟子来看他。

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是派自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这个弟子来看望维摩诘居士,但是舍利弗不来,为什么呢?他说:我不好意思去呀,我不够资格去见维摩诘居士,因为有一次我在打坐的时候,维摩诘居士跟我讲:真正的坐禅不是我那个样子,说得我挺不好意思的,但是也很受教育。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舍利弗不去,佛陀想:那我就再换个人去吧。所以呢,既然舍利弗不去,佛就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弟子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这个关于「目犍连」我们曾经讲过他‘神通第一’。有一本经叫《鬼问目连经》是不是?有很多鬼都问目犍连,我为什么现在这个生活状况这么不好啊,什么原因啊?大目犍连他有宿命通、有天眼通,他就能告诉这些人你前世做了什么导致你现在这样的一个结果。目犍连神通第一(够厉害的了),佛说:你去看看维摩诘居士吧。但是目犍连却说:佛陀呀,我也不能去看维摩诘居士,我也不够资格呀。为什么呢?(说)我过去有一次到毗耶离城里边去给一些居士讲经说法,正在说着呢,维摩诘居士来了,然后就跟我说:目犍连哪,你要是为在家的这些居士讲法呀,你不应该那么刻板,你过去讲的法可能适合给出家人讲,但是给出家人讲法的方式未必适合在家的居士呀。真正说我们讲经说法,要依据什么呢?要依据「法性」,不是依据你手里的课本,而是要依据「法性」来讲法。

上节课我们提到,这个维摩诘居士说:坐禅是要坐在禅当中、坐在不生不灭的自性当中,这才叫「坐禅」。就是说你坐禅就好像坐到这个树木的根部(根底里)一样,不要坐在树枝上飘来荡去的。

那么说「法」,你要说这个「法」的根性,你要说的是「法性」。围绕着‘法性’、围绕着‘真心自性’来讲法,这样才叫「说法」。

那「法性」是什么样的呢?维摩诘居士开始讲了,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说真正的在「法性」里边因为没有差别,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差别,连众生都不存在,也就谈不上众生的烦恼和污垢了;连‘我’都不存在,也就谈不上‘我’的所谓污垢、染污和障碍了。

同时呢,真正的「法性」它没有寿命,因为它不生也不灭,你可以说它没有寿命,或者说它有永恒的寿命。世间相里边只要有‘相’就有生死,有一段一段的时间的计算,说这个人活了多久,那个事物多长时间,那个朝代维持多长时间……但是‘法性’是没有寿命可言的,谈到‘法性’的时候你就不用说生和死这个问题了。

同时呢「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在真正的‘法性’里,真正的无差别,没有‘人相’的存在。既然没有‘人相’的存在,那么人所设定的时间上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无论是什么侏罗纪公园那个时期、还是冰山时代、还是亚特兰帝斯时期……这些都谈不上了,因为这些还是都有时间概念的,还是指的是‘相’上的变换。那真正的法性里没有‘相’,所以没有‘相’上的变换。

接下来维摩诘居士又讲,说:「法常寂然,灭诸相故」。这个真正的法性是一直寂然的(很寂静的、很安然的),它是不动的(没有相、没有相产生、没有起心动念,它就是这样凝然不动的状态),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万物未生之前那样的状态。

同时,这个‘法性’呢它也离于‘相’,说离于相才能见真实。既然离于相也就没有什么因缘了,我们说一切世间的事啊、相啊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就连‘法’也是因缘会遇的时候而生的。但是在这个原初的不动里连‘相’都没有,哪里有内因啊?哪里有外缘啊?内因是你这里的‘因’,外缘是外在的条件,都没有,它就是不动。

同时,真正的法性,它也没有什么名字,你无法叫它什么,我们现在说叫它‘法性’也是给它安了一个假名去形容它而已,其实它本身没名字的,也没有人去称呼它,因为它就是一切的全部了。当你用言语去形容它的时候,它已经被你的言语限定了,并且破坏了。

真正的法性,没有所谓的言说「法无有说,离觉观故」。你不能用你惯常的思维去思维它,你不能用你惯常的知觉去觉知它,你不能用你惯常的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观察它,你没有办法形容它……所以真正的能够入到法性中的人,那一刻他是极其安静的,他什么也不想讲,因为这个法性真的是没法讲出来。

这个真正的法性它是没有形象的,像虚空一样,就好像真佛一样,真佛就是那个虚空,他也不现身、也没有化身、没有应身、没有报身……没那么热闹。之所以我们讲有法、报、化三身、有应身……这都是给人来讲的。因为人总要分别,在分别中总要有高下、有内外、有左、中、右……这是人,讲的这一切相都是对着人来讲的;在佛那里就是无分别,就是三个字‘无分别’。

维摩诘居士还说:「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谈不上对于这个法的解释是准确还是不准确,因为你只要解释那就不准确。因为‘法’就是无限的虚空,你只能用虚空抵达它。‘法’也没有‘我’所存在的位置,也离开了一切的客体(没有主客体之分),也离开了你所有的认识器官,离开了你的六根、六尘、六识……

真正的‘法性’没有什么可以与它相比较,因为它就是全部(没有它之外的东西)。我们说这个和那个比一比,证明至少有两者可以比一比,但是‘法性’就是一者,到处都在的一者,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它比。

‘法’,不属于‘因’,也不属于‘缘’;‘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随然、随顺、任运、如如……这一段就显得有点玄了啊,讲的是玄理。因为这个维摩诘居士所面对的是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不是凡人),所以这个地方有的师兄应该能够契入,有的师兄可能困难一些,那我们也顺其自然。

接下来,维摩诘居士还说:这个真正的法性啊「诸边不动」。也没有动摇,不会依着六尘的变化而变化,它不来也不去,也无所谓常住,因为到处都在。没有形象、没有造作、离开好坏美丑的分别、没有增减、没有生灭、没有所归向的地方……总之,‘法’就是那个常住不动的、离开一切的观察的、拒绝一切的考量的……

所以说,大目犍连哪,你想一想,‘法’的真性(法的本质)是这个样子,难道它能说吗?所以说,说法的人哪其实什么也没说。就好像是魔术师在一个幻境里(他造出一个幻境、造出一个海市蜃楼),他在跟海市蜃楼里面的人说话,实际上就是在说梦话呀!

我们可以想象,大目犍连本来正在跟居士讲法呢,维摩诘居士过来把法性的本质全都说出来了(全都展现出来了)。展现出来之后所有的人都跟着维摩诘居士的语言进入到了法性的本质当中。所以呢,在维摩诘居士讲法的时候有八百个居士都同时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时候目犍连也很服气,说:「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目犍连说:佛陀呀,您看,我刚才跟您回顾了一下上一次维摩诘居士怎样教育我和大众的,我跟他相比啊,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呀,所以您别让我去看望他了呀。

佛告大迦葉:“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葉,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葉,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既然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也不愿意去,那么佛就跟迦葉说了,迦葉是‘苦行第一’。苦行第一,就是说迦葉在修行的时候很注重苦行的修行方式,灭掉一切欲求。

佛跟迦葉说:那你去吧,你去看看维摩诘居士吧,看看他的病情怎么样啊。但是迦葉佛也跟佛说:佛呀,我也不行呀,我也没有资格去看维摩诘居士呀。为什么呢?记得有一次我在乞食(因为迦葉修苦行嘛,他在外面乞讨食物,托钵行乞,在他托钵行乞的时候),看到贫穷人家他就进去了,看到富贵的人家他就绕开了……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就过来了,说:迦葉呀,你真正地有慈悲心和平等心的话,你托钵乞食的时候就应该按照次第(按照顺序)一家挨一家的、不能挑挑拣拣的,你不能绕开富翁的家庭,非得去穷人的家庭去乞食啊!

维摩诘居士还告诉迦葉尊者说:在你行乞的时候,无论你到达任何一个城镇还是乡村,你到达任何一个有很多人聚集的部落,你都要感觉你是走入了梦幻当中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是你梦里的,它不是实际存在的,它是一个幻境,你要有这样的感受才行;然后你在这个部落里所听见的一切声音,你都要感觉是空谷传响(在山谷里突然传出来的声音),这个声音跟你没有太多关系,它显得非常的缥缈;你在人多的地方看到的一切色相都要像没看到一样(没有分别),你要像一个盲人一样,拄着个小棍儿到处游走,但是看不见任何的妄相;然后,当你行乞的时候,你闻到的所有香味儿啊,你都要把这些香味儿看成是突然刮来的风一样,这个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律动,是地球母亲的律动和呼吸,它没有什么主观色彩,你要把你闻到的所有味道都当作是风一样才好;同时呢,在你吃东西的时候也不要分别。你吃任何食物,你要仔细地感觉你是怎样地体尝这些食物的,感受你肉身上的动作、变化,感受你思想上的动作、变化;然后,不管你接触到什么,你的肉身跟什么东西有接触,你都要感觉这是对于你的存在的幻相的一个证明。

你要知道一切存在的这些事物都是如梦如幻的,它们都没有自己的真正的自性,它们的灵魂来自哪儿啊?来自你的心中,是你的心造出了外在的事相。而你的真心是什么样的呢?你的真心(真性)就是你身上的佛性,它是从来没有生过,从来没有灭过的,就算是突然有战争了,它也不会因为战争而消灭掉。也许你的肉身相投胎到另一个维度空间去了,它并不会消失。如果你不去另一个维度空间的话,你身上的这个‘性’(这个佛性)它也不会消失的。在这个宇宙中,你可以说永远有你生命的微粒存在,有关于你的记忆被记录在案(永远有,不会消失的)。

维摩诘居士看着迦葉听得很认真,然后又跟他讲,说:迦葉呀,你在世间行乞,你跟世间的一切人接触,你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世俗中人的现象,这些现象可能是你这个出家人所无法接受的,对你来讲这些世相可能就属于邪道(歪门邪道),不符合正法,你可能看着很不顺眼。但是,这些事情,这些你看着不顺眼的一切,都不能影响内在的真正的你啊!在不离开这些邪魔外道(这些歪门邪道)的时候,你还能够证入解脱,这才是真解脱呀!

所以,下面这里有几个字啊(有八个字)——「不舍八邪 入八解脱」。你不舍掉一切的所谓错误,然后你就能走到那个绝对的正确当中。我们常人的思维就是二元的(这个事儿要么错,要么对),而佛陀「金粟如来」在世间,他告诉迦葉尊者说:世间的事,对也不是真对;错也不是真错,你要在对和错之间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对也不是真对,错也不是真错;正义也不是绝对的正义,邪恶也不是绝对的邪恶……

这个地方我们就用三世因果,用因果轮回的这个理念来理解,就很方便了。因为你站在因果轮回的角度,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有因和果(有前世、有前前世、有前前前世……这样累积的原因)。

所以你判断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就盯着眼前的这个相去判断,你这个判断很可能是错的。你看到这家的妈妈在打孩子,你知道这个孩子惹了什么祸了吗?你看到这个孩子在踢这个狗,甚至在虐待这个狗,你知道前世这个狗怎样伤害过这个孩子吗?你不知道。

维摩诘居士还告诉迦葉,说:你要「以邪相入正法」,「以邪相入正法」这句话有点不好理解。说看着你做着很邪的事情(正邪的邪,邪的事情),但是你做着这个邪的事情却能走到正法里,怎么理解呢?因为邪非真邪,正非真正啊!《维摩诘经》的主题就是‘不二’,没有绝对的邪与正,这个时候你就成了一个绝对客观的旁观者了。当你绝对客观的时候你就无限大了,你就成为无限大本身了。

我们讲了,你面对着甲方、乙方你不判断,你一直往后退、一直往后退……退到不能再退的时候,你就是整个宇宙、整个虚空法界了。当你就是整个虚空法界的时候,你就跟佛性合二为一了。我们讲过,在源头这里没有‘二元’,所以没有对与错。

如果你真的能够到达源头的话,那么你施舍的一点儿食物,你就是对着整个虚空法界、整个宇宙去施舍的;你供养一个佛(你在源头这里供养一个佛),就相当于在供养整个虚空法界所有的佛……

维摩诘居士告诉迦葉,如果你能够做到像我说的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再有烦恼了,也谈不上离开烦恼,‘烦恼’这个词在你的字典里永远地消失了。在‘二元’中,我们很累的,在跷跷板的两端很累很累的,但是你要是化成跷跷板的支点的话你就不累了,你就很稳定了。

当你成为‘非二元’的(不在这儿、不在那儿),安住在‘自性’不动的时候,你不需要刻意地起一个入定的想法你就已经入定了,因为你本身就‘不动’嘛。谈不上你是住在世间的,因为世间对你来说如梦如幻;但是也不能说你是住在‘涅槃’里的,因为我们讲过啊,涅槃是针对着六道轮回而说的,超脱六道轮回叫作「涅槃」。

你不在一切的‘二元’中住着。那么当有人布施你的时候,也没有大小之分了,不要因为这个人布施给你十碗饭,那个人布施给你一碗饭,你就起了分别心了。无所谓,这是一个梦(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无所谓),也谈不上增多和减少,佛陀在世间就是这样的。佛陀离开所有的‘二元’在世间,他在世间就是在趟一条梦境中的河流。

前一段时间总是讲:我们在梦中怎样怎样,大家都比较清醒。最近这几节课讲呢,讲的梦讲得少一点,大家又把这个梦当真了,是不是?好在维摩诘居士又提醒我们——你想成佛吗?你想站在二十层楼的这个视角看世界吗?他就告诉你,已经到达二十层楼的佛陀他在世间,看到这个世间真的就是梦幻泡影。如果你经常观照这个世间真的就是梦幻泡影的话,时间长了,你习惯了,你就真的已经在二十层楼了。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佛性亦等;诸佛性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婬、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不敬僧,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葉、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五百天子皆获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接下来又讲:佛陀让「须菩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解空第一’就是说最了解‘空性’本身,对‘空性’的理解最周全到位。

「须菩提」,《金刚经》里总提到这个弟子的名字。但是须菩提跟佛说:世尊哪,我也没有资格去看望维摩诘居士。为什么呢?记得有一次,我到维摩诘家里去乞食(去求取食物),那个时候维摩诘居士呢就拿起我的钵盛满了饭,然后跟我讲,说:须菩提啊,「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就说你要是真正的有平等心哪,我往你这个钵里不管放什么饭你都会吃的,不管放肉还是放菜你都不会挑挑拣拣的,苦的、酸的、甜的、辣的……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你要是有真正的这样的不分别的平等心,对于食物都不再分别了,那么相信你对于世间的八万四千法门也不再分别了。法门(各种法)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甚至各种宗教,你一眼看过去就看到这个宗教的核心、看到这个宗教的本质,你不会再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了。

然后维摩诘居士就说:你要是有真正的这样的平等心,在世相上不分别,你就能在‘法相’上也不分别了。就这样求取食物,你才能够吃,你才作为佛陀的合格的弟子,你才可以吃你求取到的食物。那么须菩提呀,其实人在这个世俗生活中,这些不出家的人,即使他有一些淫欲、有一些嗔怒、有一些愚痴还没有断……但是其实也不影响他解脱的,只要他的心足够大。

就像上节课我们讲到的,当你的心足够大的时候,你身上的那点业障和习气啊,就是小小的寄生虫,不会影响你的健康。那么同样的,在世间生活的这些人啊,有很多的这些在家居士,心中有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情欲,这里讲叫「痴爱」(就是痴痴的爱情,很痴情的那种感觉)。

即使你这个爱欲没有断掉,其实你也能解脱的,你只要观想自己是无限大,这个爱欲无限小,不会影响你就可以了。你不要把生命的重心都放在爱欲上,从早晨醒来睁开眼睛就想着,一直想到晚上睡觉前,那你肯定在六道轮回;你不把它当作重点,你一天只花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都不到的时间去想这个事情,那么它就不会太影响你了。

所以我们看这个维摩诘居士,他毕竟是个在家的居士,他讲的法非常适合在家人听(原来不需要断干净我也可以解脱呀……),这样大家都有信心了。因为有了信心,反而他解脱的速度就更加快了。因为在家的师兄们面临的世俗的诱惑太多了,跟出家的师兄是不一样的,所以维摩诘居士对在家人讲法,讲的就是非常适合在家人听的法。

维摩诘居士还说:甚至有一些人犯了很严重的过错,只要他们不再执著那个事儿啊,只活在空空荡荡的当下,他们当下就解脱了。你不要想着我曾经堕过几个胎、我曾经偷过什么什么东西、我曾经骂过人……天天想着,你就活在过去里面了,你没有活在当下,你就很痛苦,你就无法解脱。

所以你要永远活在当下这一刻,当下这一刻你很清净吧?你什么都没做吧?这一刻就解脱了。如果每一个当下你都能过好,你不自然而然就成佛,就解脱了吗?不要活在过去的过失当中,那些毕竟都过去了;关键是这一刻、从今以后的每一刻,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维摩诘居士跟须菩提说:如果你能够做到刚才我说的这些呀,你就会感觉到你存在的状态是——无所谓解脱,也无所谓什么缠缚着你。因为我们谈到解脱的时候就针对着有束缚来讲的,有个什么绳子绑着你,然后你想挣脱(你想解脱),当你身上没有绳子,你很自由的时候,你也不想着解脱。你本身已经解脱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渴望解脱了。

所以呢,当你真的活在当下的这种自由、任运当中的时候,谈不上解不解脱,然后也谈不上什么‘苦集灭道’啊,你不需要见那些‘苦集灭道’、‘四胜谛’……你就在‘真谛’当中。‘真谛’就是好好的珍惜当下,不管下一秒发生什么,好好地清净地珍惜这个当下。

因为你好好地活在当下了,所以也谈不上你要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为‘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当下就是全部。

我们在提到《华严经》的时候讲过‘当下就是无量劫’(时间的概念是人为设定的,当下就是无量劫)。所以你谈不上得不得善因善果这些,也谈不上你是凡夫还是非凡夫,是圣人还是非圣人……一切都谈不上。你只要离开所有分别,你就解脱了。

须菩提啊!当你真正的明了了刚才我讲的这一切,你就成就了一切法了,你就能够离一切相了,你就能够时时见如来了……而你要深知你周围的一切相,依然是幻化之相啊!

好,今天我们就先分享到这儿,这是维摩诘居士已经又度化了佛陀的好几个弟子了。我们想一想:佛陀让这个弟子去看病人,不去;那个也不去……是不是弟子不听话呢?不是。其实佛陀的这几个弟子都非常的厉害,但是他们都说自己没有资格去探视维摩诘先生,意思就是说维摩诘先生太伟大了,这是一种反面的衬托,一直在衬托维摩诘居士的境界实在不是我等能够比得上的呀,所以我不好意思去呀,还是让更厉害的去吧。当然了,不会这样一直地推下去的,到最后的最后这个佛陀还是找到了一个人,可以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的。到底是谁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tihuxueyuan.net/post/1627.html

相关文章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随缘分享】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修行核心在哪儿呢?回归那个「虚空」「不著」「不住」Tihu Buddh...

【禅修课】第三期 028 “怎样修”

【禅修课】第三期 028 “怎样修”

 ▼禅修课▲         ∧第三期∨&nbs...

《华严经》272(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上)

《华严经》272(第七九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二十(上)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上节课,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就着相讲,他是从摩罗提国来的……【善男子,我...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二)

【佛教故事】弥勒佛出世本缘(二)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弥勒佛出世本缘(二)当时,大迦叶同诸比丘聆...

《华严经》267(第七八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十九

《华严经》267(第七八卷)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十九

▲点击上面“醍醐禅院”关注我们!弥勒菩萨依然在强调着「菩提心」的重要性……【善男子,如转轮王,有摩尼宝,置于...

【醍醐随笔】2021年11月 第四期(下)

【醍醐随笔】2021年11月 第四期(下)

---------醍醐---------?一醒能消万劫迷点亮星标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