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050(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00:00

上节课讲了什么是清净梵行。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

接下来,法慧菩萨说:菩萨们要是想成就佛道的话,还要修习十种法。分别是:「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我们知道这十种智,其实也是十种力,就是常说的佛所拥有的「十力」。

「处非处」前面提到过:「处」代表轮回相内;「非处」轮回相外,(也就是清净自性),关于这些的一切智慧都要学习;

还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行什么业,受什么报,相关的智慧都要了解;

还有要了解诸种禅定解脱(三昧)的智慧。每一次上座可能都入不同的三昧,经常地去经历,就了解了——我这是什么三昧?我要是想做什么事情我应该入什么三昧?

还有「诸根胜劣智」:了解众生根性的胜、劣(就是好、坏,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是利根还是钝根);

而且还要了知众生的种种理解力。他的头脑是否已经开化?我给他讲法的时候,是讲得更白话一点还是更学术性一点?

「种种界智」:关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种种智慧;

「一切至处道」:一切至处道其实有很多种理解:从轮回相内说的话,这些修行者们开始修了,修到哪儿去了?起点知道了,都是从凡夫开始修的,终点在哪里?在《大般涅槃经》中提到,「涅槃」也分很多个层次,这个解脱者(比如说一个阿罗汉)他灰身灭寂了,他去了哪一重的解脱境界了?他是入了灭尽定了?还是说已经去了五不还天了?还是说变成三界内的种种物质了?这些都要了解;

「天眼无碍智」:佛家的天眼,一个是看时间,一个是看空间(看透时间、看透空间)。在时间上「天眼通」和「宿命通」往往是联合在一起的,比如说看一个人,他是从哪里受生的,后来生活情况,以及怎么样离开这个世间的,投生到哪里了?这一切,因为它是动态的,可能是一个故事,像放电影一样。所以它就牵扯到了时间、也牵扯到了空间了。所以说「天眼无碍智」,一个是透过空间的限制,看得远;再一个要透过时间的限制,看得久。这个「宿命无碍智」就不用再解释了,「宿命通」一世一世又一世,都了解。

那么我们也发现,开始修禅定以来,大家可能有一些宿命通开始显现,但是它是突然某一世、突然某一世,它是片段性的。就好像是散落的糖葫芦(散落的山楂还没有穿成糖葫芦,它没有穿起来),但是修久了,慢慢地就穿在一起了。刚开始宿命通显现的时候,会有一些遗落的章节。我们看一个人的过去世,首先跳出来的,要么是跟我们比较相关联的、要么就是他那世个性特征特别鲜明,就跳出来了;还有的就是跟现在世联接比较紧密的(比如说:前一世或前几世)跟现在世的关联比较强,我们就先看到了。但修久了,久远的一些也能看得到。

还有就是「永断习气」,佛陀的「十种力」里面包括「永断习气」。

《圆觉经》也讲了,习气不断尽,是不可能成佛的。最多成个阿罗汉,或者成为某种层次的菩萨。但这个菩萨,也是在第八住「童真住位」之前的菩萨,因为「童真住」是断了所有习气,显得「身、口、意」非常清净的。所以看到这里会感觉《华严经》非常的明晰,好像在做大数据的统计一样,一对照就知道自己在哪个位次上。

【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

法慧菩萨说:你要是想成佛,就要对于如来的十种神力一一观察(就是逐次的、仔细地分析)。佛的这种力,它的内涵和具体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甚至说怎么修得?佛陀的那种力,它的内涵,具体的表现以及怎么修得?这些都要了解。

而且要了解,佛陀的每一种力中,都有无量的含义(都包含着无量的含义)。如果你现在还不懂,就要请那些懂的人讲给你听。佛所拥有的特质,你要先了解,再拷贝,再创造。

在世间法上,有成就也是这样,我们先跟着成功者去学习,先拷贝(先复制),然后再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来。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

关于如来的十种神力,如果我们找到比较懂的这些善知识,讲给我们听了,听了之后,菩萨们就要发起大的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想着众生真的很需要我,所以不会忙着走。

【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

非常认真地学习种种法,甚至都忘了吃饭,忘了睡觉一样,废寝忘食的,非常认真。而且「行无上业,不求果报」,菩萨们发心,一个是「上求佛道」,再一个「下化众生」,就这样行这无比高尚的、至上的殊胜之业,不贪求果报。就是菩萨们不会太计较,说我帮了你,你有没有感恩我、有没有回报我,菩萨不会想这些。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菩萨们知道这些境界都像幻梦一样,我只是在幻梦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一切就好像是影像,就好像空谷的传响,有点虚无缥缈;又好像一切变化的事物一样,非常无常。所以做的时候用心做,但是并不执著。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如果诸位菩萨能够像以上提到的这样去观,这样去行(观是观察,行是做出来)——你学的时候要先观(看),看人家怎么做的,再一个自己要做到位,要拷贝(复制),然后要创造。与以上的观行相应,「于种种法不生二解」,就知道一切佛法都是利益众生而生的(众生的需要不同,所以法不同,本质里没有高下)。千万不能用一部经去嘲讽另一部经,用一种法去挖苦另一种法,这一点在《涅槃经》中我们也强调多次了。如果是这样就等于用佛的头嘲笑佛的胳膊,用佛的胳膊嘲笑佛的腿,那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因为所有的法应对着不同根性的众生,应对着众生的不同需要,所有的法都是好法,都是佛法,不要陷入到斗诤当中。有一些名字相,看上去字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所有的言词,它的真正含义必须结合着语境才能体现出来。就好像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必须放到人群中才能体现出来(一样)。你这个人都已经脱离这个世界了,你怎么体现你的价值啊?在真空中,你体现什么价值啊?是不是?一切的言辞都是这样的,应着语境而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有它特定的含义。比如说同样是「自性」这个词汇,在不同的偈颂中就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大家要了解。世间法讲,看书你别看成书呆子(就是说你理论不能结合实际,学得太死板),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不要学成佛呆子,经呆子。《楞伽经》中佛也是强调「应随顺义,莫著言说」,重要的是那个法义你要领会啊!

所以,三乘法、二乘法、一乘法都是好法,都是佛法,不要生二解(这个「二」就是二元对立),不要互相排斥。

在《地藏十轮经》中,佛也强调:所有法(无论是三乘、二乘、一乘),都是我无数世以来、无量劫以来舍掉身、肉、骨、髓换来的,大家一定要珍惜,同等的珍惜。你不需要的,人家需要。比如说你上初二了,人家才上小学二年级,你觉得小学二年级的法你暂时不需要,你可以不去学,但你不能嘲笑。那么上小学二年级的这些人,你给他初中二年级的、高中二年级的、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对他来讲毫无意义。他用不上,对他来讲就不珍惜、不觉得珍贵。但是,你珍惜你现在能够受益的那个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同时,也不能嘲讽其他的暂时用不上的法。

再者说,修行分很多个层次,一住不懂上一住(每一住位都不懂上一住位),这是「十住」位。后面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每一行位都不懂上一行位,每一回向位都不懂上一回向位,每一地都不懂上一地。修行者「小悟无数次,大悟有几重」,为什么?因为他总是像上台阶一样,要突破前面的瓶颈,才能到达新的阶段。我们可以讲从十住位的第一住到第二住,这就是一次小悟,你冲破了第一住,到达了第二住了,这就是一次小的悟。那么你从第二住位升到第三住位也一样的,上台阶一样就有一次小悟。要是说菩萨成就佛果有五十二个阶位的话,你就可以理解,我们至少要小悟五十二次。但是又因为众生业障不一样,五十二有的都少了;但是有的众生业障轻,根性利,他可能不需要五十二次的小悟,可能五次的小悟就迎来一次彻悟。

当我们于诸种佛法不生二解(不生二元对立之解),一切佛法才能真的现在我们面前。

《涅槃经》中举了一个例子——盲人摸象:摸到大象腿的就说大象长得像柱子;摸到大象耳朵的就说大象像扇子;摸到象鼻子的说大象像管子;摸到象尾巴的说大象像绳子;摸到象的肚子的说大象像一堵墙。那么,你如果执著你所摸到的那一部分,这个执著大象是柱子的,跟执著大象是扇子的,跟执著大象是管子的、是绳子的、是墙的,不就打起来,没完没了吗?而且站在他们的角度也没错呀,他看到的就是那个样子。站在各自的角度好像也没错,但是对吗?正确吗?准确吗?至少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如果你意识到,众生各自的认知能力有限,角度不同,我把所有角度综合在一起,这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大象呢?这就接近了,对吧?你把这个管子、扇子、这堵墙、柱子还有绳子结合在一起,这个大象的基本样貌才能看得清。

所以为什么多部经中讲,要深入经藏,要广学多闻?就是让你把象的每一个局部、每一部分都合在一起,这个时候,整体的大象才显在眼前。你如果不合在一起,你都打起来了,你怎么见大象的整体呢?

所以法慧菩萨说:如果你能够于诸法中不生二元对立之解,一切佛法立刻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一个完整的佛法体系,这是完整的大象。

这个时候,你一初发心(刚发菩提心),你就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就懂了佛法的全部是什么。

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在临走前留下了遗言,那个遗言相对来讲非常重要。因为他生命画句号之前,那是他留下的最后的话。

所以我们在前期已经把佛陀的遗言《大般涅槃经》学完了。《涅槃经》里佛陀的叮嘱,都学完了,都了解。《涅槃经》等于他总结了这一辈子的讲法,我们就了解了释迦佛大概是怎样。

现在学佛陀证道后的第一部经,这是佛的境界。《华严》和《涅槃》一对应,一首一尾一呼应,基本上把释迦佛的一辈子,掌握在手中了。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不离《华严》也不出于《涅槃》。

《华严》和《涅槃》就好像我们通常所用的括号的左半边和右半边,加一块儿就把内容括起来了。所以你了解到整个的佛法体系了,是不是快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法慧菩萨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我们把所有的佛法都懂了,都明白了,都了悟了,才了解:一切法讲的都是心、都是自性嘛!也没讲别的呀!从开头讲到结尾,讲的不都是心、都是自性嘛!

开头有《华严》,终结有《涅槃》,中间个别经也讲了,全都是关于心、关于自性的,不离这一者,其实心就是自性。

这个时候成就了智慧之身,就不需要再悟什么其他的东西了。

「法慧」,「法慧」,法慧菩萨很擅长讲法,非常懂关于法的智慧。所以,听听法慧菩萨的建议,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帮助。

佛陀讲的什么呀?一切法即心即自性,心即自性,不就是讲的这个嘛?成就智慧身,从哪儿成就?从心这里成就,从自性这里成就。心中含着一切智慧,自性当中含着一切智慧,不就是这点事儿吗?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这一段落其实很究竟,甚至都可以作为《华严经》的一个总结了。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换一句话叫什么?诸法平等,是不是啊?什么是「法」呢?诸法其实就是一切存在物。一切存在物平等,平等就是不生二想,不生二解,就是「不二」。《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说:「有言希有相者,谓一切法不二相」。真正的稀有难得之相,只有佛才拥有的,就是一切法不二之相,本自就是一体嘛!

这个「一切法不二」,也是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理解:你要是从「万法唯心所造」的这个角度讲,一切法都是心意识的显化,这个是心意识,那个是心意识,所有都是心意识,这就「不二」嘛!没有分别;再从利益众生的角度讲,一切法依着众生的需要而生,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才存在的,没有高、下、贵、贱,所以「不二」(平等);再从一切法得来的方式和途径上讲,都是佛舍了身、肉、骨、髓换来的,所以要珍惜,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不二」的……有多种理解。大家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再总结一下。

其实当我们意识到「一切法不二」的时候,不再执取、分别,不再陷入斗诤,就契入了「一切法不动」。从「一切法不二」契入到了「一切法不动」,一切法不动不就是「真如」了吗?

在真如中,连相都没有,也就没有相里的差别;连相都没有,也不用特意地依住于哪里,这就「无所住」。所以真正的无所住,不是说我看到相,逃离相,无所住,而是安住真如。真如里没有相,所以不需要住哪儿,你也住不到哪里。

在这种「真如」中感受着「不二」,就忘记了世间还有「空」啊,还有「有」啊;在真如中空和有就混成一团了、混成一体了。你立一个「空」、立一个「有」,还是概念,还是意识心,还是分别。在真如里,就没有这些意识心,没有这些概念和分别。

所以说圣人无为,契入到真如的圣人绝对都是无为的。在真如里,你想做什么呢?有什么需要做呢?常住真如的人最晓了「无为法」,觉得一切都很好,一切都很对。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万物的本然就是最好。在真如中,也无所谓智慧、无所谓烦恼。在这个本自的不动里何来智慧与烦恼?真如,非常非不常,没有这些判断和分别。真如本身甚至无所谓体相,你立了体呀、相啊、用啊,这都是意识心,都是分别。在真如中,一切法都包含在这里,在真如这里(就是在源头这里)就抓住了一切法,摄取了一切法。你不能讲真如是空或者有,这二元对立的一切概念在这里都消失不见了,都打成一片了。在《信力入印法门经》当中说:「有言中道智者,所谓究竟清净智」,中道智慧就是究竟清净智,其实就是「真如」。而真如「常、恒净、不变」,这也是《信力入印法门经》中所讲……「常、恒净、不变」。在真如里也就无所谓有为法、无为法了——这里是有为、无为的本体。有为和无为在真如里合一了,所以言语是多余的。你说我通过无为契入真如,这还是不准确的,言语讲不准确的。那么,在真如当中,一切觉、所觉就实现了平等。一切的觉和所觉(觉是主体,所觉是客体。觉、所觉就是一切的能、所)就实现了平等。造作,被造作之物,就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这种平等就是彻底的一体无分别。在真如中,这里蕴含着一切法,无穷无尽……又可以说真如中无有一法。其实这里也就是六祖慧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如无一物,何处惹万法。说是无一物,万物皆在中,所以言语道断,讲也讲不清。禅宗的三祖僧璨,在《信心铭》里提到说:「迷生寂乱,悟无好恶」,在迷的时候,我们有那个二元对立的心,就说这是寂静法,那是散乱法;这是寂静行,那是散乱行……你要是真悟了,哪有这些分别,哪有好坏之别?

一个真悟的人不会执著说寂静是殊胜的,散乱是低下的、卑贱的。他不会这样执著。一个真悟的人常处在真如,看什么都是平静的,他不介入意识心的分别,所以很多禅宗的大师,修到最后,越修越像普通人,什么「生死事大、光阴可惜、无常迅速、时不待人」……像其他宗派讲的很多很明确的修行方法,禅宗大师都嗤之以鼻,说:你们那全是意识心,全都不是真如,全是意识心,嗤之以鼻。但是真正嗤之以鼻的这种状态还不是真如。

我们知道,在真如中无分别,祂甚至不会去分别你那是不是意识心。真正的真如甚至不分别什么不是真如什么是真如,什么是意识心什么不是意识心……真正的真如完全没有任何分别。所以如果说修禅宗的喜欢打压别人了,喜欢说其他宗派不好了,嘲弄了、讽刺了,那他也没有真的得那个禅,得那个真如。因为真正的真如是不发声的、祂是不讲话的、祂是不判断的、祂是不批判的、祂就是安然淡然的,到处遍在的,就这个样子。

只要你头脑中还有二元对立,还有执着分别,那都不是真如。

那到底什么是真如呢?我们说所有语言讲的都不是真如,所有的意识心都不是真如。这样的立论也都是错的,也都是不准确的。真如是讲不清楚的,只能悟。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我们都在真如中,真如就在我们中,就是这样……到最后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无所谓修不修,连「真如」这个词都化空,就这样……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tihuxueyuan.net/post/350.html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中〔终极版〕

我们继续回到《华严经》。【复次,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时华净光主稼神,得能令一...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15(第〇六卷)上〔终极版〕

上节课我们讲到,从释迦牟尼佛眉间白毫这里,喷涌出了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们,他们当中的代表,一一地讲...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 第三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在诸佛的威神力的加持下,在普贤菩萨的...

《华严经》 020(第〇八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20(第〇八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一大家好!上节课讲到,伟大的「毗卢遮那佛」,祂的「华藏庄严...

《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中〔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节课我们讲到,大威光太子来到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这里听法,觉悟了,后来他也...

《华严经》 028(第一二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8(第一二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名号品 第七‍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这个时...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