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正文内容

【禅修课】第三期012 “悲智相合”






 ▼禅修课


         ∧第三期∨


     悲智相合




---------醍醐---------?1分钟前

智慧不与慈悲相结合,

就走不远。

慈悲不与智慧相结合,

就走不深。



                     

【六祖下,二禅师,南岳让,青原思。】
上节课我们讲到:禅宗在我们中国这边的六祖——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旗下有两个弟子非常的有名气,一个是南岳怀让,一个是青原行思。
南岳怀让,他是唐代的著名高僧,在他旗下后来又发展出了临济宗、沩仰宗两大宗派。
据资料记载:怀让禅师从小就喜欢阅读佛经,有一天来了一位玄静法师,对怀让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呀,要是能出家的话,一定有所成就,而且可以广度众生……
十五岁的时候,怀让就出家了,后来经高僧指点,他前往曹溪参拜六祖慧能大师。
当六祖大师看到怀让的时候,就问他:从哪里来的?
怀让回答说:松山来的。
六祖又问:是什么?怎么来的?
当时怀让哑口无言,不知道怎么回答……
在六祖门下经过了八年的参究,忽然间有所领悟,他就来到师父六祖慧能这里说:我终于明白了!
六祖大师说:你明白了什么?
怀让禅师说:说是什么都不对……
这个回答相当的巧妙,终于明白了,明白了什么?说不出来……要是给它定个性,用个语言文字相一限定,那就不对了,说是什么都不对……反正是我明白了。
六祖大师一听,其实就知道他明白了,马上又追问一句:明白是明白了,那还需不需要加以修证呢?
怀让就回答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如果修证的话,就说明这个东西不是没有,因为需要修证嘛!说明它不是没有;但是要想染污它,其实还真染污不了它,它本自清净……
这个时候,六祖非常高兴,就给他作印可,说:悟得不错!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一直就护念着它,你也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六祖的意思,你已经见性了、你已经明白了,诸佛护念着这个东西,我们也在护念着,我们都拥有着它……

然后我们再说一下青原行思大师,他也是六祖门下的著名弟子。在青原行思大师这里,后来就发展出了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三大宗派。
据资料记载:青原行思禅师他很早的时候(幼年)就出家了,也是博览群书(很有才华),跟很多人在一起谈经论道的时候,他一般都比较沉默,不太爱说话……后来听说六祖慧能大师很了不起,他就去参拜六祖慧能。
慧能就问他:当何所务?
这个行思就回答说:即不落阶级。
(慧能问:你都做了什么呀?或者你来的目的是什么呀?这个行思就说:如果我说我做了什么,或者我有什么目的,那不就落在相里边了吗?落在框架里边了吗?)
六祖就问:那你找我来做什么?
行思说:圣谛亦不为。最殊胜的第一义什么也不做,是无为之法,我来找你,我不想干什么,因为什么?——因为第一义是无为法,什么也不做……
然后六祖就问:你刚才说,如果你做什么就落了阶级、落在框架里了,落在什么框架里了?落在什么阶级上?什么台阶上吗?
行思回答说:圣谛尚不为,何阶之有?这殊胜的第一义谛本来是无为法,无可说,哪有阶级之有啊?哪有什么台阶、阶梯、框架之有?
然后,六祖慧能就知道:行思已经悟了。
六祖就说:如是、如是,善自护持。悟得好,悟得好!就是这个东西,你好好护着它吧!护持着它吧……
这个就是六祖门下的著名弟子,直达本源,已经到了无可说了,说是一物即不中,怎么说都不对,但是领会了就好了。
在六祖门下的这两位著名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门下又分别出来很多大禅师……

【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 青原下,一石头,石头路,滑似油。】
南岳怀让旗下最著名的一个弟子是马祖道一禅师,我们过去也是重点讲过的;青原行思师他的门下最著名的是石头希迁禅师。
马祖道一他也是禅宗比较有名的一个宗派「洪州宗」的祖师,他主张道不用修,或者说任心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比较倡导顿悟的法门。
所以,马祖道一他本身(他个人)不是特别看重看经和坐禅,从这里开始,禅宗就开始有变化了,有利也有弊。

然后再说石头希迁禅师,石头希迁禅师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沉毅果断,自信心很强,他看到乡间里有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定期还杀牛、撒酒、祭祀,他有的时候就闯到祭祀的地方去夺下牛,不让杀生,这个石头希迁禅师也很有意思……
有一次,他去拜见青原行思禅师,这个禅师就问(问这个石头禅师):你从哪里来呀?
石头希迁就说:我从曹溪来。
青原行思禅师说:将得什么来?你想来这里得到什么吗?
石头希迁说:未到曹溪亦不失。我没到达曹溪的时候,我也没有丢掉这个东西,它是我本有的,我没到曹溪我也没弄丢它……
然后,青原行思就问他:那你去曹溪干什么?
石头希迁说: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如果我不去曹溪,我怎么知道我没有丢失它呢?其实意思是到了曹溪还是有收获的,至少知道:哦,大悟了,那个佛性是我本有的……到了曹溪才知道:我没有丢过它,是这样子。
头希迁禅师,的禅法对来说比较安静,有一些哲学性的思索。
后来,他又结合着坐禅,又发展了一下他的思想,大家要是搜索关于石头希迁禅师的公案,还是比较多,他的禅法运用非常的微妙、圆融……
所以,有的人讲,就是说:石头路滑(指的是石头禅师这里),遇见了石头禅师,你可得仔细地思维每一个细节,到到处处都充满禅机,真正对于那些上根利器的人,可能听一句石头禅师的话,你就能见性,这样子。
不过,禅宗就这样发展的时候,要是跟源头本师相比,还是有点儿偏玄了,有的时候甚至脱离老百姓了,让一些普通的老百姓感觉:这个禅宗很不接地气一样的……
但做得好的是这些禅师还是很接地气,至少日常行为上处处都体现着「戒、定、慧」,后来也有出问题的一些,我们就不细讲了。


                     

接下来,还是回到《坐禅三昧经》,我们看一下后面的部分。上节课提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修,从煖法、顶法,慢慢地就开始了「四加行」了。
顶法之后是忍法,我们是知道的,怎么个忍呢?
【复次,未断诸结使,未得无漏无量慧心,以是故名少。
说:我们这些初期的修行者,你可能还没有断掉各种各样的烦恼结,还没有证得无漏的无量智慧心。
【复次。懃精进一心入涅槃道中,更了了观五阴、四谛十六行。是时,心不缩不悔不退,
但是你总是在这儿修禅定,心有了初步的定功了,不会退缩、不会懊悔、不会退转,喜欢打坐。
【爱乐入忍,是名忍善根。
就这样,「爱乐入忍,是名忍善根」,你还是深有善根的,能够坐在这儿修习禅定。
忍何等?随四谛行,是名为忍。是善根三种:上、中、下三时。】
那具体什么是忍法呢?随着佛讲的「四圣谛」的道理而修行,这就是忍法,「苦、集、灭、道」(四圣谛)——苦的表现,苦的凝结和根源,苦灭的表现,灭除苦的方式方法,就这样修,这属于忍法。
【云何名忍?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心忍不退,是名忍。】
坐在这儿打坐,对于经文中讲的什么「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你就有了全新的感受……
有的师兄下座的时候不懂《心经》是怎么回事,一上座就明白了,就在这儿安住不退,这就是忍法。
【复次,观诸世间尽苦空无有乐,是苦因习爱等诸烦恼,是习智缘尽,是名上法,更无有上。
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无有上。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是中更有忍,种种结使、种种烦恼疑悔,来入心中不能令破,譬如石山种种风水不能漂动,是故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如佛说《法句》中:世界正见上,谁有得多者?乃至千万岁,终不堕恶道。】

【是世间正见,是名为忍善根。是人多增进,一心极厌世界行,欲了了四谛相,作证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间第一法。】
之后,在忍法这里继续安住,就能到世间第一法,开始厌离轮回、趣向涅槃,这是世间第一法。
从煖法、顶法、忍法,过渡到世第一法,这都是在座上完成的。
【一时住四行:无常、苦、空、无我,观一谛,苦法忍共缘故。何以故?观欲界五受阴,无常、苦、空、无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应心心数法,是名苦法忍。】
【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现在未来世一切无漏法初门,是名苦法忍(法无漏法忍信受也)。】
修久了,对于「身、口、意」的一切,就能很好地控制,因为你非常的敏感,甚至说:我的「身、口、意」比我的觉明要慢一拍、半拍的,我的觉明一直在这儿,「身、口、意」开始生起了,因为它慢嘛,我的觉明在前面嘛,就能很好地控制「身、口、意」……
像不修行的凡夫,他的「身、口、意」走在他觉明的前面,就是说:先是在「身、口、意」犯了过失了,才能够想起来懊悔、懊恼、反观……
但是修禅定修久的,他的觉明在「身、口、意」的前边,「身、口、意」的生起是慢的,它就能很好地控制……所以就会出来很多圣者,像阿罗汉、辟支佛……
觉明一定要走在「身、口、意」的前面,好像大大的觉明包裹着你这小小的「身、口、意」,你就像无量无际的大海一样,「身、口、意」就像是这个海水里的小水泡一样的,你对它了了分明,就这样修……
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断结使,苦法智作证。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风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办。欲界系见苦,断十结得得,尔时异等智得,无漏智未得,无漏慧得。是时成就一智(等智未来成就),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过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智、等智。
习、尽、道法智中,一一智增,离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断十八结,是四心苦谛能得。习法忍、习法智断欲界系七结;习比忍、习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三结。尽法忍、尽法智断欲界系七结;尽比忍、尽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二结。道法忍、道法智断欲界系八结;道比忍、道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四结。道比智是名须陀般那(下子上子),实知诸法相,是十六心。
能十五心中利根名随法行,钝根名随信行。是二人未离欲,名初果向。先未断结,得十六心,名须陀般那。若先断六品结,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若先断九品结,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秦言不来)。先未离欲,断八十八结故,名须陀般那;
复次无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须陀般那。利根名见得,钝根名信爱。思惟结未断,余残七世生,若思惟结三种断,名家家三世生。圣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随是流行,故名须陀般那,是为佛初功德子。恶道得脱,三结断,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
复次欲界结九种(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见谛断、思惟断。若凡夫人,先以有漏道,断欲界系六种结,入见谛道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若八种断,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一种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迷。
若佛弟子得须陀般那,单断三结,欲得息忌陀伽迷,是思惟断欲界系九种结、六种断,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种断;是名一种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
若凡夫人先断欲界系九种结,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若得息忌陀伽迷进,断三种思惟结,第九解脱道,名阿那伽迷。阿那伽迷有九种: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中阴入涅槃阿那伽迷,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懃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不懃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至阿迦尼咤入涅槃阿那伽迷,到无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证阿那伽迷行向阿罗汉阿那伽迷。
色、无色界九种结,以第九无碍道金刚三昧破一切结,第九解脱道尽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罗汉果。是阿罗汉有九种: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坏法、慧脱、共脱。濡智濡进行五种法退,是名退法。利智利进行五种法不退,是名不退法。濡智濡进利,厌思惟自杀身,是名死法。濡智大进自护身,是名守法。中智中进、不增不减处中而住,是名住法。少利智懃精进,能得不坏心解脱,是名必知法。利智大进,初得不坏心解脱,是名不坏法。不能入诸禅,未到地中诸漏尽,是名慧解脱。得诸禅亦得灭禅诸漏尽,是名共解脱。有阿罗汉,一切有为法常厌满足,更不求功德,待时入涅槃。
有阿罗汉,求四禅、四无色定、四等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愿智阿兰若那三昧(秦言无诤。阿兰若言无事,或言空寂。旧言须菩提常行空寂,行非也,自是无诤行耳!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于我耳起诤,如舍利弗、目连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超越三昧熏禅三解脱门及放舍(放舍者,三脱门,空、无愿、无相。空无愿无相,即十二门念,反著者也),更作利智懃精进,入如是诸禅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坏法。
若佛不出世,无佛法无弟子时,是时离欲人辟支佛出。辟支佛有三种:上、中、下。下者本得须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是须陀般那于第七世生人中,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八世生,是时作辟支佛。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三世生,是时作辟支佛。
有人愿作辟支佛,种辟支佛善根,时无佛法,善根熟,尔时厌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有人求佛道,智力进力少,以因缘退(如舍利弗是也),是时佛不出世,无佛法亦无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厌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
于诸法中,智慧浅入,名阿罗汉;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如遥见树不能分别枝,小近能分别枝;不能分别华叶,到树下尽能分别,知树枝叶华实,声闻能知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法无主,唯涅槃善安隐。声闻能如是观,不能分别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别,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诸法分别究畅,深入深知也。如波罗奈国王,夏暑热时,处高楼上,坐七宝床,令青衣磨牛头栴檀香涂身,青衣臂多着钏,摩王身时钏声满耳,王甚患之,教次第令脱,钏少声微;唯独一钏,寂然无声,王时悟曰:国家臣民,宫人婇女,多事多恼,亦复如是;即时离欲独处,思惟得辟支佛,须发自落,着自然衣,从楼阁去,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如是因缘,中品辟支佛也。
【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
那么,《坐禅三昧经》里还讲:修行者想要求佛道,一上座不是容易杂念纷飞嘛,这里还是在倡导观想跟佛有关的一切,入禅定的时候,先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观诸佛的应化身,在定境中观诸佛的形像,观十方三世诸佛的应化身,观这个。
你的「身、口、意」最好不要观「地、水、火、风、山、树、草、木」这一切相——不要观!一切相及相里的要素——不要观!
像我们第一期禅修课,很多师兄从来没有佛法的修行经验,我们从相入手给它拆分,说:「地性」遍及一切处,「水性」遍及一切处……这也是参考着《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这样修的。到最后,你都入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最好也就不要再玩儿什么神通变化的游戏了,心专念诸佛,就想着佛就行了
【天地之中,有形之类及诸余法,一切莫念。但念诸佛生身,处在虚空,譬如大海,清水中央,金山王须弥,如夜闇中,然大火,如大施祠,中七宝幢,佛身如是。】
天地之中,一切有形之类,一切莫念。都不要想,就想着佛、想着佛的应化身,再想着佛应化身的源头(就是法身),法身遍满整个虚空……佛的身相就是遍满整个虚空,到处遍在……

【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出无量清净光明于虚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相如是。】
佛的真身是法身,应化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出无量清净光明,在虚空中显相……
【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见三昧。】
你的心念就住著在佛这里,你这样老想着佛,到最后就观得十方三世诸佛都在你的心里化现出来,在你心灵的眼睛面前化现出来……「般舟三昧」不就是「佛立三昧」嘛,佛就化现在你这儿了,老想着他,他必然会化现的……
【若心余处缘,还摄令住念在佛身,是时便见东方三百千万千万亿种无量诸佛。】
如果说:这个心念又动到别处去了,把它收摄回来,还是继续想着跟佛有关的一切,想着佛的三十二相的形像、佛的某些特质、佛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想着佛「法身」的状态……总之全想着佛,这样观着观着,在定境中我们就能观到东方这个方向,东方就有三百千万千万亿种无量诸佛,你就能够看到东方有无量诸佛都化现了……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随所念方,见一切佛;】

然后,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到处都是佛,无量佛……一念之间就能见一切佛……

【如人夜观星宿,百千无量种星宿悉见。】
就好像一个人在夜晚,晴朗的夜晚,一看夜空中大大小小全是星星一样……
坐禅坐久的师兄,他看到宇宙中的诸佛,就像晚上看星星一样那么多,无量无边的……
【菩萨得是三昧,除无量劫,厚罪令薄,薄者令灭。】
当你能够在定境中看到诸佛的时候,你已经入了这种念佛三昧的深处,你就已经除掉了无量劫的轻的、重的罪了,重的罪能让它变少;小的罪,能让它消灭……
【得是三昧已。当念佛种种无量功德,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见、一切德,得大慈大悲自在。】
当你证得这种念佛三昧的时候,继续想着佛的种种无量的功德,佛的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见、一切德,你就能够证得大慈大悲的自在……
【自初出无明[穀-禾+卵]四无畏五眼十力十八不共法,能除无量苦,救老死畏,与常乐涅槃。佛有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作是念已,自发愿言:我何时当得佛身佛功德,巍巍如是;】

复作大誓,过去一切福,现在一切福,尽持求佛道,不用余报。复作是念:一切众生甚可怜愍,诸佛身功德,巍巍如是。众生云何更求余业而不求佛!
再想着佛陀是怎样救度众生的,想着:我真的是也应该发誓成佛,我也像佛一样具备巍巍的功德,我应该去救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真的是非常可怜……
在定中旁观相世界的时候,你就感慨:这些众生真是愚痴!六道轮回哪一道都是苦,为什么这些众生就不知道学佛呢?
【譬如贵家盲子堕大深坑,饥穷困苦食粪食泥,父甚愍之,为求方便,拯之于深坑,食之以上馔。】
就好像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生来是个盲人,走着走着路掉到大深坑里了,饥渴交加的时候,就吃这个大深坑里的粪秽……
但实际上,他家里非常有钱,他不小心掉进去了,他又是盲人,所以这个孩子的父亲知道了以后非常的于心不忍,是不是啊?自己的亲生儿子掉到这个大深坑里了,饿的时候吃里边的这些脏污的泥巴,甚至还有这些大粪,他的父亲就非常的哀悯嘛,就想方设法把他救出来……
【行者念言:佛二种身功德甘露如是,而诸众生,堕生死深坑,食诸不净,以大悲心,我当拯济一切众生,令得佛道,度生死岸,以佛种种功德法味,悉令饱满,一切佛法愿悉得之,闻诵持问,观行得果,为作阶梯,】
诸佛看着众生就是这样的,都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但是就好像天生的盲人一样,看不见真相,把肮脏的东西当作是美好的东西,并且如此地贪恋……所以,你在定境中想到众生可怜、可悲的时候,你的大悲心生起来了,你就想要像佛一样救护所有众生,让他们安住佛道,远离生死轮回。

【立大要誓被三愿铠,外破魔众,内击结贼,直入不回。如是三愿,比无量诸愿愿皆住之,为度众生得佛道故,如是念,如是愿,是为菩萨念佛三昧。】

当我们有大愿生起的时候,心量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破掉一切的魔众,也可以破掉自己的烦恼结……这个大愿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一直倡导大家发大愿。
刚好《华严经》在讲「十回向品」,这些菩萨们的回向其实很多句子直接可以用在自己大愿当中……
这是念佛三昧修到极致,念佛念到最后,自己恨不得成佛,这样子……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人执烛入杂谷仓,种种分别豆麦黍粟无不识知。

复次,观身六分,坚为地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槃,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

复次,欲界众生,乐着不净,如狗食粪,我当度脱至清净道;复次,我当学求诸法实相,不有常不无常,非净非不净,我当云何着此不净,观不净智,从因缘生,如我法者,当求实相;云何厌患身中不净而取涅槃,当如大象度驶,流水穷尽源底,得实法相,灭入涅槃,岂可如猕猴诸兔,畏怖驶流,趣自度身,我今当学如菩萨法,行不净观,除却淫欲,广化众生,令离欲患,不为不净观所厌没;

复次,既观不净,则厌生死,当观净门系心三处,鼻端、眉间、额上,当于是中,开一寸皮,净除血肉,系心白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着三缘中,恒与心斗;如二人相扑,行者若胜心,则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若以厌患起大悲心,愍念众生,为此空骨,远离涅槃,入三恶道;我当勤力作诸功德,教化众生令解身相空,骨以皮覆,实聚不净,为众生故,徐当分别,此诸法相,有少净想,心生爱着;不净想多心生厌患,有出法相故生实法。诸法实相中,无净无不净,亦无闭亦无出观诸法等,不可坏不可动,是名诸法实相(出遇罗汉法也)。

行菩萨道者,若嗔恚偏多,当行慈心,念东方众生,慈心清净,无怨无恚广大无量,见诸众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异缘,摄之令还;持心目观,一切众生,悉见了了,皆在目前;

若得一心,当发愿言:我以涅槃实清净法,度脱众生使得实乐,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萨道,住慈三昧,以观诸法实相,清净不坏不动,愿令众生得此法利,以此三昧,慈念东方一切众生使得佛乐,十方亦尔,心不转乱,是谓菩萨慈三昧门。 

问曰:何不一时总念十方众生。

答曰:先念一方一心易得,然后次第周遍诸方。

问曰:人有怨家恒欲相害,云何行慈欲令彼乐。

答曰:慈是心法出生于心,先从所亲,所亲转增,乃及怨家,如火烧薪,盛能然湿。

问曰:或时众生遭种种苦,或在人中,或地狱中,菩萨虽慈,彼那得乐。

答曰:先从乐人取其乐相,令彼苦人得如彼乐;如败军将怖惧失胆,视彼敌人皆谓勇士。

问曰:行慈三昧有何善利。

答曰:行者自念,出家离俗,应行慈心。又思惟言:食人信施,宜行利益。如佛所言:须臾行慈,是随佛教;则为入道不空受施。复次身着染服,心应不染,慈三昧力,能令不染;复次,我心行慈于破法世,我有法人,非法众中,我有法人,如法无恼,慈定力故。

接下来,这个《坐禅三昧经》就回顾上卷的内容,说:那我们想去度众生的时候,要有技巧、要有方法,对吧?医生想救治病人的时候,看病人的病情,得知道怎么给他开药,看这个众生他是贪欲偏多(贪淫)、还是嗔恚多、还是愚痴多、还是思虑重,还是什么都占点儿……
前面讲了:面对相应的众生,你怎样给他开药,怎样救拔他,大家都还记得吗?贪欲重的人怎么办?嗔恚心重的怎么办?愚痴重的怎么办?思虑重的怎么办?什么都占点儿的怎么办?怎么给他开药啊?如果不记得的话,前面的几节课抽空再复习一下。
你要想成佛,你就得具备佛的德能,慈悲、仁爱要具备,而且这种智慧要具备,不能光有心没有办法,那还是无能嘛。所以说:在禅定中会越来越接近诸法实相,也接近佛的状态……
到最后,修习慈心定(慈心三昧),这个心里充满了仁爱,好像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了一切众生,看到任何类型的众生,我都模拟他找我治病来了,我都有办法,让他获证清净的安乐……慈悲三昧、慈心三昧、慈心定,这是对于我们能力的最大的测试了,除了有心之外,还要有方法。

如果说:病人因为他的病情发作而着急,你医生要清净、要如如不动,你的智慧才会让你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如果病人一着急,你也着急了,有的时候一着急,该想起来的药方想不起来了……
所以,作为医生的,必须要每天至少修一个小时的禅定(至少一小时),这是对于我们现在有工作的在家师兄讲的——至少一小时。这样,你的医术就会越来越高明了……
甚至说:你能够帮助众生也修慈三昧,帮助众生也增长他的德与能,你不仅仅治好了病人的病,还把他培养成了医生,这是佛所作的……大医王培养我们成为各种各样的小医生,我们跟着佛学习医术。
【菩萨行道,趣甘露门,种种热恼,慈凉冷乐。如佛所言:人热极时,入清凉池乐。】
如果整天修习禅定,你会感觉:禅定是像甘露一般甜美的、美妙的、清凉的,不管轮回的相中有多少的热恼,你一上座就入了清凉池了……
不管生活中有多少的烦恼,一上座全都消失不见了……
当你想着为众生服务,为众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你自己身上的问题也消失不见了……

【复次,被大慈铠,遮烦恼箭,慈为法药,消怨结毒,烦恼烧心,慈能除灭;】
所以说:慈悲是个铠甲,能够遮挡所有的烦恼毒箭,慈悲是正法的良药,可以消灭一切的怨结之毒……
【慈为法梯,登解脱台;】
慈悲是正法的梯凳,登着这个慈悲,我们就能够到达佛所在的涅槃之台、解脱之台……
【慈为法船,渡生死海;贫善法财,慈为上宝,行趣涅槃,】
慈悲是正法的宝船,可以带我们度过生死的彼岸(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
【慈为道粮;慈为骏足,度入涅槃;】
慈悲又好像是一匹跑得非常快的骏马,可以带我们速速地入涅槃……慈悲也是我们修行佛道的资粮,我们行慈悲帮助众生的时候,就在行善,行善就在累积福、慧两种资粮中的「福资粮」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累积「福资粮」;「慧资粮」,学经、打坐,累积「慧资粮」。福慧两足(两者俱足)的时候,就离佛越来越近了……
慈为猛将,越三恶道;能行慈者,消伏众恶,诸天善神,常随拥护。】
《坐禅三昧经》又赞美说:慈悲又好像是猛将(勇猛的大将),可以带我们超越所有的三恶道……只要你能行慈悲,你就能够消灭、调伏所有的众恶,所有的诸天善神都会经常地拥护你……
所以,修得好的师兄从来见不到那些不吉利的相,他见不到……他说:别人见鬼呀,我怎么见不到呢?别人梦里都是很可怕的相,我怎么没有呢?——因为你心善,修行功夫又得力,诸天善神都拥护着你,很多鬼想靠近却靠近不了你,能靠近的也都是护法、都是菩萨了……所以,越修得好越吉利。

佛陀反反复复地强调「慈悲」的重要性,在很多经中赞美「慈心定」(慈心三昧),甚至也告诉有一些贪著神通的师兄,说:慈心定可以让你有无量神通啊……

【问曰:若当行人得慈三昧,云何不失而复增益。答曰:学戒清净善信倚乐,学诸禅定一心智慧;

那我们怎么样能够得到慈心三昧呢?怎么样能够使我们的慈心三昧不失,而且转更增益呢?——《坐禅三昧经》里告诉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戒律,你一定要「身、口、意」清净,对于佛法要有善信、要有正信、清净无染的信心,而且,你要修禅定……
依然在讲什么呀?——持戒、禅定、智慧。「学诸禅定一心智慧」,你想让你的慈心三昧不会断绝,还能够增益的话,持戒、禅定、智慧,三者缺一不可!
【乐处闲静常不放逸,少欲知足行顺慈教;】
而且,你不要太贪玩儿,要比较喜欢在闲静的地方,日常「身、口、意」不要放逸,要「少欲知足行顺慈教」,日常得随顺众生、随顺着佛陀的教法而行,把你的慈悲用在生活中。
【节身少食减损睡眠,初夜后夜思惟不废;】
身体的饮食方面、睡眠方面适度的有所节制,佛陀一般倡导:我们打坐的话,初夜、后夜打坐,中夜睡眠。初夜大概是晚上六点到十点钟,后夜是凌晨两点到六点钟。初夜、后夜打坐效果不错,这是佛倡导的时间,但是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
【省烦言语默然守静,坐卧行住知时消息;】
空下来的时候,不要那么爱讲话、爱聊天,学会默然守静,行、住、坐、卧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不令失度致疲苦极,】
也不要说:哎呀,我要学习道信禅师或者我要学习胁长老,我这一晚上通宵达旦地打坐,不睡觉(不倒单),你现在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强迫自己,免得疲劳至极,身体不持(伤害了身体),每个人都有特殊情况。
再者说了,在现代,我们幸运的一点是网络时代,移动互联网的风行,使得我们搜索经典相当的容易,像古来的大德翻山越岭找到一本经、找到一个善知识,非常难得了!
我们用手机一上网,在百度里搜《乾隆大藏经》,一下全出来了,三藏十二部,我们太幸运了!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用眼过度,很多师兄都反映自己犯困,是吧?如果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还能做到夜不倒单,那也是奇迹了,大家一定根据自己的情况。
有的师兄闭着眼睛坐在这儿坐一夜,身体完全可以得到恢复,他第二天的精力不会受任何影响——那可以,你也可以试一次。如果不行,那就改变策略,佛陀在世也是这样的,因人制宜的。

【调和寒温不令恼乱;是谓益慈。】
同时,如果打算打坐的话,周围的温度要注意:不要太冷、不要太热,自己调好温度,不要受风、不要受凉,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
对自己的身体要好一些,照顾好他,好让他好好的修道,这是真正的对自己、对于他人都有益的慈悲心。
慈悲心也不是说我现在为了他人我就舍命了,你还是要权衡一下……这个舍命,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不该舍?如果活着能有更大的利益,那还是先活着比较好。
佛陀像以身饲虎、割肉喂鹰,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也是在那一世践行他发愿的某一个愿望而已……不要盲目地学,要理性地学。

复次以佛道乐、涅槃之乐,与一切人,是名大慈。行者思惟,现在未来,大人行慈,利益一切,我亦被蒙,是我良祐。我当行慈,毕报施恩;复更念言:大德慈心,愍念一切,以此为乐,我亦当尔,念彼众生令得佛乐涅槃之乐,是为报恩。复次,慈力能令一切心得快乐,身离热恼,得清凉乐;持行慈福,念安一切,以报其恩。

复次,慈有善利,断嗔恚法,开名称门,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离欲处,除却怨对,及斗诤根,诸佛称扬,智人爱敬;能持净戒,生智慧明,能闻法利,功德醍醐,决定好人,出家猛力,消灭诸恶,骂辱不善,慈报能伏,结集悦乐,生精进法,富贵根因,办智慧府,诚信库藏,诸善法门,致称誉法敬畏根本佛正真道;若人持恶,向还自受其殃,五种恶语,非时语,非实语,非利语,非慈语,非软语,是五恶语,不能倾动,一切毒害,亦不能伤。譬如小火,不能热大海(此下应出优填王持五百发箭)。

如《毗罗经》中优填王阿婆陀那说:有二夫人,一名无比、二名舍迷婆帝,无比诽谤舍迷婆帝,舍迷婆帝有五百直人,王以五百箭欲一一射杀之,舍迷婆帝语诸直人:在我后立。是时舍迷婆帝入慈三昧,王挽弓射之,箭堕足下,第二箭还向王脚下,王大惊怖,复欲放箭。舍迷婆帝语王言:止止。夫妇之义,是故相语,若放此箭,当直破汝心。王时恐畏投弓舍射。问言:汝有何术。答言:我无异术,我是佛弟子,入慈三昧故也。是慈三昧略说有三种:缘生、缘法、缘无缘。诸未得道,是名生缘;阿罗汉辟支佛是名法缘;诸佛世尊是名无缘。是故略说慈三昧门。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愚痴偏多,当观十二分破二种痴,内破身痴,外破众生痴。思惟念言:我及众生俱在厄难,常生常老,常病常死,常灭常出,众生可怜,不知出道从何得脱。一心思惟,生老病死,从因缘生。当复思惟:何因缘生,一心思惟,生因缘有,有因缘取,取因缘爱,爱因缘受,受因缘触,触因缘六入,六入因缘名色,名色因缘识,识因缘行,行因缘无明。

如是复思惟,当何因缘灭生老死一心思惟,生灭故老死灭,有灭故生灭,取灭故有灭,爱灭故取灭,受灭故爱灭,触灭故受灭,六入灭故触灭,名色灭故六入灭,识灭故名色灭,行灭故识灭,痴灭故行灭。

此中十二分云何!无明分不知前,不知后,不知前后;不知内,不知外,不知内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不知业,不知果,不知业果;不知因,不知缘,不知因缘;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无罪法;不知应近法,不知应远法;不知有漏法,不知无漏法;不知世间法,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过去法,不知未来法,不知现在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知分别因缘法;不知六触法;不知实证法。如是种种,不知不慧,不见闇黑无明,是名无明,无明缘行。

云何名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云何身行!入息出息是身行法,所以者何,是法属身故名身行。云何口行!有觉有观,是作觉观,已然后口语,若无觉观,则无言说,是谓口行。云何意行(痛名世界人所著三种痛,痛应为受,受则随界受苦乐,上界所无故,宜言受想出家所患也)!痛想是意法,系属意故,是名意行。

复次,欲界系行、色界系行、无色界系行。复次,善行、不善行、不动行。云何善行!欲界一切善行,亦色界三地;云何不善行!诸不善法。云何不动行!第四禅有漏善行,及无色定善有漏行,是名行。

行因缘识,云何名识!六种识界,眼识乃至意识,是名六识,识因缘名色。云何为名!无色四分痛,想行识,是谓名。云何为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谓色。云何四大!地水火风。云何地!坚重相者地、濡湿相者水、热相者火、轻动相者风,余色可见。有对无对是名造色,名色和合是谓名色。

名色因缘六入。云何六入!内六入,眼内入乃至意内入,是名六入,六入因缘触。云何触!六种触界,眼触乃至意触。云何眼触,眼缘色生眼识,三法和合是名眼触;乃至意触亦如是,触因缘受。云何受!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乐受!爱使,云何苦受,恚使;云何不苦不乐受,痴使。复次,乐受生乐住乐灭苦,苦受生苦住苦灭乐,不苦不乐受不知苦不知乐,受因缘爱。

云何爱!眼触色生爱,乃至意触法生爱,爱因缘取。云何取!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取因缘有。云何有!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下从阿鼻大泥梨,上至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及其能生业。云何色有!从下梵世,上至阿迦尼吒天,是名色有。云何无色有!从虚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是名无色有,有因缘生。云何生!种种众生处处生出,有受阴得持得入得命,是名生,生因缘老死。

云何老!齿落发白多皱,根熟根破气噎,身偻拄杖行步,阴身朽故,是名老。云何死!一切众生,处处退落堕灭,断死失寿命尽,是名死,先老后死,故名老死。

是中十二因缘,一切世间非无因缘边,非天边,非人边,非种种等邪缘边出。菩萨观十二因缘,系心不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观十二分生三世中,前生今生后生。菩萨若得心住,当观十二分空无有主,痴不知我作行,行不知我从痴有,但无明缘故行生。如草木种从子芽出。子亦不知我生芽,芽亦不知从子出,乃至老死,亦复如是。是十二分中一一观知无主无我,如外草木无主,但从倒见,计有吾我。

 

问曰:若无吾我,无主无作,云何去来言说死此生彼。

答曰:虽无吾我,六情作因,六尘作缘,中生六识,三事和合,故触法生,念知诸业;由是去来言说,从是有生死。譬如日爱珠因,日干牛屎,和合方便故火出,五阴亦尔。因此五阴生,后世五阴出,非此五阴至后世,亦不离此五阴,得后世五阴。

五阴但从因缘出。譬如谷子中芽出,是子非芽,亦非余芽边生,非异非一,得后世身亦尔。譬如树未有茎节枝叶华实,得时节因缘,华叶具足。善恶行报,亦复如是。种子坏故非常非一,芽茎叶等生故不断不异,死生相续,亦复如是。行者谓法无常苦空无我自生自灭,知因爱等有,知因灭是尽,知尽是道,以四种智,知十二分,是正见道。众生为缚着所诳,如人有无价宝珠,不别其真为他欺诳,是时菩萨发大悲心,我当作佛,以正真法化彼众生,令见正道。


问曰:如摩诃衍般若波罗蜜中言:诸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一相无相,是名正见。云何言无常等观,名为正见。

答曰:若摩诃衍中说:诸法空无相。云何言无常苦空等不实。若言不生不灭,空是实相者,不应言无相,汝言前后不相应。


复次佛说四颠倒,无常中常颠倒亦有道理,一切有为无常,何以故!因缘生故,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果云何常!先无而今有,已有便无,一切众生皆见无常,内有老病死,外见万物凋落,云何言无常不实。

 

问曰:我不言有常为实,无常为不实,我言有常无常俱是不实,何以故!佛言:空中有常无常,二事不可得,若着此二事是俱颠倒。

答曰:汝言不与法相应,何以故言无法,云何复言二俱颠倒。一切空无所有,是为实不颠倒。


若我破有常着无常,我法应破而不实我,有常颠倒破,故观无常。何以故!无常力能破有常。如毒能破余毒,如药除病,药亦俱去,当知药妙,能除病故,若药不去,后药为病,此亦如是。若无常法着应当破不实故,我不受无常法。

云何破!佛言:苦是四真谛中言实苦。谁能使乐,苦因是实因,谁能令非因,苦尽是实尽,谁能令不尽,尽道是实道,谁能令非道,如日或可令冷,月或可令热,风可令不动,是四真谛终不可动转。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着言声,摩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

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人何以但视我指,指为月缘,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理,汝更着言声闇于实相,行若得如是正知见,观十二分和合为因果二分,果时十二分为苦谛,因时十二分为习谛,因灭是尽谛,见因果尽是道谛,四种观果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观因集因缘生。

 

问曰:果有四种,但名苦谛,余者无谛名也。

答曰:若言无常谛,复疑苦谛亦疑,无我谛亦疑,一种难处,复次若言无常谛无咎,空非我谛亦无咎,若无常苦空无我谛,于说为重故,是故于四说一。

 

问曰:苦有何异相,于三中独得名。

答曰:苦是一切众生所厌患,众生所怖畏,无常不尔。或有人为苦所逼,思得无常,无有欲得苦者。

 问曰:有人欲得捉刀自杀针炙苦药入贼,如是种种非求苦也。

答曰:非为欲得苦,欲存大乐,畏苦故取死,苦为第一患,乐为第一利。以是故,离实苦得快乐,是故佛以果分独名苦谛,非无常空无我谛。


是于四谛中了了实智慧不疑不悔,是名正见。思惟是事,种种增益故,是名正觉。除邪命摄四种邪语,离余四种邪语,摄四种正语;除邪命摄身三种业,除余三种邪业,名正业。离余种种邪命,是名正命。如是观时精进,是正方便;是事念不散,是名正念;是事思惟不动,是名正定;正觉如王七事随从,是名道谛;是事一心实信不动,是名信根;一心精勤求道,是名精进根;一心念不忘失,是名念根;心住一处,亦不驰散,是名定根;思惟分别无常等觉,是名慧根;是名增长得力,是名五力。

 

问曰:八正道中皆说慧念定等,根力中何以重说。

答曰:随入行时初得小利,是时名为根;是五事增长得力,是时得名为力。初入无漏见谛道中,是功德名八正道。

入思惟道时,名七觉意。初入道中,观念身痛心法,常一心念,是名四念止。如是得善法味,四种精勤,是名四正勤。如是欲精进定慧初门,勤精进求如意自在,是名四神足。虽名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等,皆摄随行时初后少多行地缘各各得名。譬如四大,各各有四大,但多得名。若地种多水火风少处名为地大,水火风亦如是,如是三十七品中,各各有诸品。如四念止中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等。如是观十二分、四谛行、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其心安乐。复以此法度脱众生,一心誓愿精进求佛,是时心中思惟观念:我了了观知此道不应取证,有二事力故未入涅槃,一者大悲不舍众生、二者深知诸法实相。诸心心数法从因缘生,我今云何随此不实。当自思惟欲入深观十二因缘,知因缘是何法。复更思惟:是四种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五因为因缘,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缘一切法。复自思惟:言若法先因缘中有,则不应言是法因缘生,若无亦不应言因缘中生,生有半无亦不应因缘生。云何有因缘!若法未生,若过去心心数法失。云何能作次第缘!若佛法中,妙法无缘涅槃。云何为缘缘!若诸法实无性,有法不可得,若因缘果生,因此有彼,是说则不然,若因缘中各各别,若和合一处,是果不可得。云何因缘边出果!因缘中无果故,若因缘中先无果而出者。何以不非因缘边出果!二俱无故,果属因缘,因缘边出,是因缘不自在属余因缘,是果属余因缘。云何不自在!因缘能生果,是故果不从因缘有,亦不从非因缘有,则为非果,果无故缘与非缘亦无也。

 

问曰:佛言十二因缘无明缘诸行,汝云何言无因果。

答曰:先以被答,不应更难,若难者更当答。佛言:眼因色缘痴边,生邪忆念,痴是无明。是中无明何所依住,若依眼邪若色中若识邪,不应依眼住;若依眼住,不应待色常应痴;若依色住,不应待眼是则外痴,何豫我事。若依识住;识无色、无对、无触、无分、无处、无明亦尔,云何可住;是故无明非内非外非两中间,不从前世来,亦不住后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无有实法。无明性尔,了无明性,则变为明,一一推之,痴不可得。

云何无明缘行!如虚空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无明亦如是。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乃至生缘老死亦尔。菩萨如是观十二因缘,知众生虚诳系在苦患易度耳,诸法若有实相难可得度,思惟如是则破愚痴。若菩萨心多思觉,常念阿那波那,入时出时,数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驰散,菩萨从此门得一心,除五盖欲行。

菩萨见道应行三种忍,法生忍、柔顺法忍、无生忍。云何生忍!一切众生或骂或打或杀,种种恶事心不动转,不嗔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诸众生求诸好事,愿一切得,心不舍放,是时渐得,解诸法实相,如气熏着;譬如慈母爱其赤子,乳哺养育,种种不净,不以为恶,倍加怜念,欲令得乐,行者如是。一切众生作种种恶,净不净行,心不增恶,不退不转。复次十方无量众生,我一人应当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却,不懈不厌不畏不难,是生忍中一心系念,三种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是名生忍。

云何柔顺法忍!菩萨既得生忍,功德无量,知是功德,福报无常,是时厌无常,自求常福,亦为众生求常住法。一切诸法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上中下法,求其实相。实相云何!非有常非无常,非乐非不乐,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无神。何以故!非有常,因缘生故,先无今有,故已有,还无故,是故非有常。云何非无常!业报不失故,受外尘故,因缘增长故,非无常。云何非乐!新苦中生乐想故,一切无常性故,缘欲生故,是故非乐。云何非不乐!乐有受故,欲染生故,求乐不惜身故,是非不乐。云何非空!内外入各各受了了故,有罪福报故,一切众生信故,是故非空。云何非不空!和合等实故,分别求不可得故,心力转故,是故非不空。云何非有神!不自在故,第七识界不可得故,神相不可得故,是故非有神。云何非无神!有后世故,得解脱故,各各我心生不计余处故,是故非无神。如是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非有非无,不受不着,言说悉灭,心行处断,如涅槃性,是法实相。于此法中信心清净,无滞无碍,软知软信软进,是谓柔顺法忍。

云何无生法忍!如上实相法中,智慧信进,增长根利,是名无生法忍。譬如声闻法中暖法顶法,智慧信精,进增长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无漏法,故名为忍。新得新见,故名为忍,法忍亦如是。时解脱阿罗汉不得无生智,增进广利,转成不时解脱得无生智,无生法忍亦如是,未得菩萨果得无生法忍。得菩萨真行果,是名菩萨道果,是时得般舟三昧,于众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罗蜜门。尔时诸佛便受其号,堕生佛界中,为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灭,三恶道断,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转到不动处。末后肉身尽入法身中,能作种种变化,度脱一切众生,具足六度供养诸佛,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立十地中功德成满,次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菩萨禅法中初门。

行者定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

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应为失不为利。

如犊未生[(殼-一)/牛]牛乳,乳不可得非时故;

若犊生已[(殼-一)/牛]牛角,乳不可得无智故。

如钻湿木求出火,火不可得非时故;

若折干木以求火,火不可得无智故。

得处知时量己行,观心方便力多少;

宜应精进及不宜,道相宜时及不宜。

若心调动不应勇,如是勇过不得定;

譬如多薪炽大火,大风来吹不肯灭。

若能以定自调心,如是动息心得定;

譬如大火大风吹,大水来浇无不灭。

若人心软复懈怠,如是厌没不应行;

譬如少薪无焰火,不得风吹便自灭。

若有精进勇猛心,如是转健得道疾;

譬如小火多益薪,风吹转炽无灭时。

若行放舍止调缩,设复发舍失护法;

譬如病人宜将养,若复放舍无得活。

若有舍想正等心,宜时勤行得道疾;

譬如有人乘调象,如意至凑无踬碍。

若多淫欲爱乱心,是时不应行慈等;

淫人行慈益痴闷,如人冷病服冷药。

淫人心乱观不净,谛观不净心得定;

行法如是相应故,如人冷病服热药。

若多嗔恚忿乱心,是时不应观不净;

嗔人观恶增恚心,如人热病服热药。

若人嗔怒行慈心,行慈不舍嗔心灭;

行法如是相应故,如人热病服冷药。

若多愚痴心闇浅,不净行慈悲行法;

二行增痴无益故,如人风病服麨药。

人心痴闇观因缘,分别谛观痴心灭;

法行如是相应故,如人病风服腻药。

譬如金师排扇炭,用功非时失[夢-夕+棐]法;

匆匆急[夢-夕+棐]不知时,或时水浇或放舍。

金融急[夢-夕+棐]则消过,未融便止则不消;

非时水浇金则生,非时放置则不熟。

精进摄心及放舍,应当观察行道法;

非时方便失法利,若非法利为非利。

譬如药师三种病,冷热风病除灭故;

应病与药佛如是,淫怒痴病随药灭。

包括「过午不食」这条戒律,佛陀是怎么制定的呢?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傍晚(天已经黑了)去乞食,开门的是个老婆婆,一看这个比丘,哎哟,吓一跳,差点儿吓晕过去了……因为这个比丘长得比较黑,又是大晚上敲门去乞食,把人家给吓到了……后来佛陀就说:以后我们过午不食了,到晚上不去吓唬人家去了,我们晚上不吃饭了……
最初「过午不食」是这样来的,后来大家都试着过午不食,发现有很多好处,比如说:节制欲望、心比较定、比较清净、又节省时间等等等等,又发现很多好处,但过午不食是这样来的。
像有的师兄,晚上还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劳动,你现在就不太适合受八关斋戒,去进行过午不食。你晚上还熬夜,还去设计稿子,或者还做公众号,那你过午不食其实不太现实,所以佛陀制定戒律往往因事制戒,「为什么?」——你要搞清楚!它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你像如果说我们出家了,晚上没有什么重大的这些活动,中午吃得比较饱,晚上也不饿,正好修禅定,不吃也就罢了,那在家人就有一些特殊情况,你必须要考虑到的。
所以佛法永远是「慈悲」、「智慧」贯穿在一块儿的,它不是偏颇的、偏激的,不是偏斜的,如果你把佛法理解错了,那么众生也将误解佛法,就觉得:这学佛的人都好奇怪,都神经病……无法理解我们,那是我们做错了。

佛法本来是让所有众生都赞叹的,而不是让人不理解的,甚至嗤之以鼻的,如果众生嗤之以鼻,那肯定佛弟子还是哪个地方又没搞对、又做得不妥当了,你就没有成为佛法的活广告,反而败坏了佛法的传播,所以真正的大慈永远含着智慧,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我们在家人跟家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强调了无数次,该随顺众生的时候随顺,内心觉明就好,多念药师如来圣号……或者说:你在佛前拜忏去消一些破戒的罪业。
然后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强调无数次,但是我们依然见到,我们学院有很多师兄是很生硬的学佛者,他不是圆融的学佛者,他的生硬让家人感觉不安、恐惧,甚至感觉很讨厌……
我们学院讲法到现在快三年了,很多师兄因为听闻佛法而变得聪明有智慧,让周围的亲人爱乐他,都开始信佛了……但有的师兄学佛学得如此生硬,让大家避之而唯恐不及,为什么同样的法听下来效果如此的不同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佛法是为了让众生获得清净的解脱、清凉的快乐,你学佛以后获得了快乐了吗?获得了清凉了吗?真解脱自在了吗?那么你带给你周围人的是这种清凉、快乐、解脱、舒适的感受吗?——永远要拿你的行为跟你的初发心去比对一下。
每天我们要求大家必须打坐,目的不是为了打坐而打坐。一方面,实证一下佛陀的教法,让你知道是真实不虚;另一方面,经常打坐方便你能够快速地领悟佛经,而不是误解,不停留于头脑的知见;最最最重要的是把所有的智慧、所有的慈悲完美地消化吸收了,下座后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让所有人看到我们都想学佛,没有什么目的比这个目的更高尚了。
大家想一想:你现在周围还有对你学佛不满的这些人吗?不满是为什么?是他本身的业障重、邪见炽盛,还是你自己的表现有问题?一定要好好反省一下!你的「贪、嗔、痴」,你认为断了,那么你周围的人断了没有?他们认为你的「贪、嗔、痴」断了没有?如果让亲人、爱人、家人给你打分,他们给你打多少分呢,你学佛好多年了——如果没有因为学佛给众生带来快乐,一定学错了!
三界内所有的众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他不会考虑你的感受,你在这儿学得感应多多,激动得恨不得欢呼起来了,周围人怎么看呢?他开心吗、理解吗、喜欢吗、支持吗?还是对你身上的种种的这些怪现象感觉非常的恐怖啊?

总之,今天课程的重点是想一想:我们的慈悲和智慧怎样的圆融在一起?我们学的佛法怎样真正有效的利益众生,而不让他们排斥和恐惧?
最近佛门确实也经常有一些负面的新闻出现,很多大众对于学佛也是心有余悸,听说你学佛了,都为你捏把汗……你怎样向他们证明佛法与佛教徒其实是两回事?佛法永远这样的高尚纯粹,如果佛教徒没做好,其实不关佛法的事,但是我们却必须反躬自省,为什么佛教徒会出事?他真的认认真真学习佛法、践行「戒、定、慧」了吗?
过去我倡导我们核心管理团队的这些成员发愿,说:愿我们醍醐学院走出的每一位佛子都能够成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骄傲,让所有诸佛都去赞叹我们,让所有的这些诸佛看到我们醍醐学院的佛子能够感觉到无比的欢喜和欣慰,你能做到吗?——希望你也发这样一个愿。
我们天天学习本师的经教,希望我们能够让本师感觉非常的欢喜和欣慰,不要学着学着忘了自己为什么学,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不要像一个凡夫一样,遇到一点儿小小的困难就大惊小怪……
严师出高徒,一定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佛陀在涅槃前已经体现出他对于他的这些佛子们有着多么高的期待……


                     

愿我们醍醐学院的每一位佛子都能秉承三世一切诸佛的神圣教法;

愿我们很好地奉行持戒、禅定、智慧;

愿我们在生活中很好地奉行菩萨的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

愿我们经常用周围众生对我们的感受来检验我们的修行;

愿我们勇敢地接受一切众生对我们的检验和评价;

愿我们珍惜所有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愿我们得到所有赞美的时候都心怀感恩;

愿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很正,每一步在在处处都让诸佛感觉欢喜……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禅修课」目录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MEAKAdgAG0gCCJ0wD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2.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tihuxueyuan.net/post/820.html

相关文章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8

《华严经》要点复习008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6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6

《华严经》要点复习006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佛教故事】月明菩萨

关注「醍醐禅院」公众号佛教故事|Buddhist stories|月明菩萨过去,佛陀住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有...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随缘分享】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

醍醐随缘分享 醍 醐 学 院醍醐老师鼓励大家发“大愿”Tihu Buddhist Institut...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3

《华严经》要点复习003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2

80卷《华严经》▏要点复习002

《华严经》要点复习002CELEBRATION---------醍 醐---------?华严境界,真实不虚...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