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105(第三四卷)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一(中)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众生与佛何殊别

佛法皆在众生中


我们继续入到释迦牟尼佛的定中,来到他化自在天王的宫殿……此时,金刚藏菩萨正在讲解菩萨摩诃萨「十地」当中的第一「欢喜地」。
上节课提到,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整天内心中都是充溢着欢喜的,为什么呢?
  
【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
金刚藏菩萨说:因为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已经转离了一切世间境界。

虽然一切世间境界可能还在身边发生,但他们彻底地超离了——「在如不在」,这些境界如梦似幻、若有若无……他们虽然经历,但是毫不粘著,非常自在,所以非常欢喜。

【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
而且他们能够亲近一切佛,所以非常欢喜。

能够亲近一切佛,就说明禅定功夫很好。不仅仅是亲近一个佛、两个佛,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都可以去亲近。这要是我们,我们也欢喜,是不是?想见哪个佛见哪个佛,想亲近谁亲近谁……这肯定欢喜。

【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
而且「欢喜地」的菩萨们远离了凡夫地,所以欢喜。
他们已经超凡入圣了,上节课提到了,他们是真正的菩萨,入到了如来之家,已经不再是凡夫了。「凡夫」这两个字,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是过去式了。每个人都是从凡夫地开始修的,修着修着,入到了菩萨地,渐渐与佛越来越近……他们离佛的智慧境界又近了一步,所以非常欢喜。
【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
而且他们永远断除了一切恶道,所以非常欢喜。

这就告诉我们,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不会再退转了。没有「贪、嗔、痴、慢、疑、嫉妒」等等的习气了。从心所欲——做什么都行,就是不会造业去恶道,所以非常欢喜。

 
【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
上节课也提到了,初地「欢喜地」菩萨们经常做善知识(做众生的好师父、好老师),他们能够成为一切众生的依止之处,所以非常欢喜。

他们相信自己,众生也相信他们,而且他们是真的值得众生作依止。正因为他们永远断除了习气,不再去恶道了,所以真的值得众生依止,众生在依止他们的时候特别放心。

【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
金刚藏菩萨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能见一切如来,所以非常欢喜。
当提到「一切佛」的时候,侧重的是什么呢?是佛的「应化身」相。「能见一切如来」,这就等于是见一切佛「法身」了。一切佛都从「如」而来,追根溯源见到「真如」那里去了(见到佛的「法身」了),所以他们非常欢喜。

佛的法身本身是没有「相」的,但我们讲佛的「三身」(法、报、化)时提到的这个「法身」,有时候意味着「应化身」、「报身」与这个无形无相「法身」的一个临界点,所以还有所立名(还有名字相)。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是「应化身」,「报身」——卢舍那,「法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就是「应化身」修啊修,修到圆满「报身」,完全融为法性「真如」那一刻的那个临界状态,就有了这样一个名字。

那么阿弥陀佛,他也有「三身」,他也有法身。根性里诸佛的「法身」是一个,但是那个临界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每一个佛的临界状态都会有他的名字。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能够见到一切如来。这个地方的「如来」,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应化身」、「报身」与无形无相「法身」这种契入瞬间的临界状态。就好像普贤、文殊这些法身大菩萨能够见到毗卢遮那佛,但是低段位的菩萨们见不到毗卢遮那佛,只能见到「应化身」释迦牟尼佛或「报身」卢舍那佛。只有法身大菩萨才能够见到佛的「法身」,他们能够见到「真如」法身,也能见到「临界」法身。因为能够见到「真如」法身和「临界」法身,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其实就已经是「法身菩萨」了,他们就已经融为佛的境界里的一分子了,融化在佛境界当中了……

就好像我们过去打的那个比方,矿泉水瓶子里的水,渐渐跟大海水融合了,虽然它还没有完全成为整个大海水,但是它(矿泉水瓶子壳)已经化掉了,已经开始与海水相融了……这就是菩萨的法身。当菩萨「这个矿泉水瓶子里的水」完全变为了整个「大海水」,那就成为法身佛了,就不是法身菩萨了。

 
【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
初地「欢喜地」的这些菩萨们,已经开始生在佛的境界(就是融化在佛的境界中),所以他们常欢喜。他们也能够入到一切菩萨的平等性中,所以非常欢喜(入到一切菩萨的平等性,就是与一切菩萨的特质平等无二)。

初地「欢喜地」,已经登地了,成为「地上」菩萨了。每当人们提到他们的时候,都会说这是「地上」菩萨,不会说这是「十住位」、「十行位」或「十回向位」的菩萨,而直接说这是「地上」菩萨,这是已经登地的菩萨。这种感觉是很荣耀的(就好像考上了名牌大学一样,在所有大学生中我是名牌大学生了),所以他们很欢喜。

【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
而且他们远离了一切恐怖、畏惧、让汗毛竖起来的那些恐惧之事,所以非常欢喜(就是很多的灾祸、厄运不会找到他们了,所以非常欢喜)。

前面也提到了,他们永远断离了一切恶道。自己不再造业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冤亲债主来讨债了,就很平安;他们不会再有恐怖、畏惧,不会再遇到不祥的事情,所以「初地」真的是非常欢喜。

【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何以故?】
金刚藏菩萨说,菩萨证到了「欢喜地」之后,一切恐怖、畏惧都远离了他们:无论是不活的畏惧、恶名的畏惧、死的畏惧、恶道的畏惧,还是大众威德的畏惧,一切的恐怖、畏惧都远离了他们。

「不活的畏惧」,就是生活不顺利。「欢喜地」的菩萨们也是几乎心想事成了,各个方面比较顺遂。

而且他们因为「身、口、意」都很清净,没有什么过失,是众生非常好的善知识,名气名声还是很好的,所以这方面的恶名畏惧也没有。

而且他们已经超离了轮回,也不再怕死亡;如果死亡来了,他们也能去极善的道(差一点的去天道,好一点的去佛国),他们不会去恶道,所以下恶道的畏惧是没有了。

「大众威德方面的畏惧」是什么呢?是指自己戒行不圆满,自己名誉上有损失,丧失了大家对他们的信任之类的……但是他们不会。作为众生非常好的善知识,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所以他们也没有「失去大众威德」这方面的担心、忧虑——没有。

所以「欢喜地」其实是很安稳的,为什么呢?
 
【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
金刚藏菩萨说:
因为「欢喜地」菩萨离开了「我想」,他们根本不执著自己这个肉身了,连肉身都不执著,就别说跟肉身相关的那些资产和财富了。因为他们不贪著肉身,也不贪著钱财物品,所以知足常乐嘛,就生活得永远都是挺喜乐的,没有太多贪欲心,所以没有「不活」方面的畏惧。
而且因为他们持戒良好,他们去教化众生,唯一希望的就是众生能够有所成就,他们对于利养并不感兴趣(并不贪求利养),就是想给众生进行法布施,甚至有能力的时候也去进行财布施。他们没有自私心,所以他们的名气不会差(除非有人恶意诽谤,但这样的情况也几乎没有,因为前面提到了,几乎没有冤亲债主找上来)。

前一段时间还看到一个大师讲的话:在佛门,要是有人教给你什么还明码标价向你收钱之类的,说明这个师父(或老师)对钱的兴趣一定比对提升你修行的兴趣要大。他对钱的兴趣要更大一些,所以才会这样。

真正的菩萨是不会希求供养的,想都不会想。只是专心地想着怎样让自己学生的水平提高上来(想的只有这一件事情)。钱多了花不完,他还会布施出去。

【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
金刚藏菩萨说,处在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他们远离了「我见」,也没有「我想」(根本不执著这个所谓的「我」,不执著「小我」的知见);不会像凡夫似的整天想着「我我我」,不是。他们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以众生为中心,所以真的不害怕死亡。

众生为什么怕死呢?怕那个「我」没了。他认为肉身是「我」,这肉身一死,「我」就没了。他害怕。当他知道肉身不是自己,而且真身并不会死亡,他还怕吗?他就不怕了。

 
【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这些菩萨们很自信,知道即便死亡来临了,也不会离开诸佛菩萨(最差也是生天,对吧?天道的兜率陀天不也很好吗?也是总见诸佛菩萨)。最差也是生天,好一点就是去佛国,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去恶道。
【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他们一般都发了大愿,他们的志向和爱乐,一切世间凡夫没有办法跟他们相比。
很多人连大愿都不敢发,而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他们是发了大愿的,他们的志向是非常高远的。很多世间众生,他那个理想是无法胜过初地「欢喜地」菩萨的。所以他们就自带着庄严,自带着威德(在大众中一出场——气宇轩昂,就是不一样),所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就远离了惊恐、畏惧、让汗毛竖起来的等等一切不祥之事了。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他们以大悲为首,他们发下的广大志向、爱乐无能沮坏。在实现自己大愿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一些艰难险阻,但是他们不会退转、不会退缩,反而会更加精勤地修一切善根,就希望能够成就圆满。
【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
他们的信心一直增上,可以说,他们对于佛法的这种清净的信心越来越多,理解力非常清净。
因为自己就是善知识(当老师、当师父)嘛,所以自己得把「法」理解透彻了,才能透彻地讲给大家听。如果自己都不明白,还怎么讲呢?越讲越糊涂,听的人就更糊涂了。
【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理解力很清净(精准到位,不会出现偏差),他们的信心决定(信心不会动摇),他们对于一切众生有着悲愍心,成就了大慈,心里没有任何的疲惫和懈怠。
 
【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
而且总是严于律己,总是挑自己的毛病,总是怀着惭愧心,想想自己哪儿做得还不够好,怎么完善……所以他们因着这种惭愧心,显得非常庄严。他们不是挑外人的毛病,是总挑自己的毛病,所以就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出色。而且他们对待外人(周围的人)都非常柔和。
【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
对于诸佛的教法,他们敬、顺、尊重(恭敬、随顺、尊重),恭敬诸佛的教法,尊重诸佛的教法,而且随顺诸佛的教法。

作为善知识,在讲法的过程中,肯定是依着佛所讲的去讲……

【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
而且他们一点都不懒惰,日夜修习善根,没有厌倦和得少为足的情况。
白天晚上都在修习善根,有时候做梦都是在定中教化众生,或者在修行。
【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
而且自己本身就是善知识了,他们还喜欢亲近比自己更厉害的善知识,非常爱乐法,爱乐智慧。
【求多闻无厌足故,】
大家注意: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非常喜欢广学多闻,没有厌足。
如果发现哪一部经是自己没有学过的,就很感兴趣,想要再了解一下。本身作为老师嘛,了解得越多越好喽。如果你的智慧之广博程度还不如你的学生,你怎么教他们呢?
【如所闻法正观察故,】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他们去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如果听闻了什么教法,他们会怀着正心正念去观察,不会盲从。
不会因为那是个很有名气的师父,或者大家都推崇,就迷失了自己的真心,——不是的。他们很清醒,真正做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了,真正是依法不依人。这样才能够把最珍贵的学到手,而不是把偏见学到手。
 
【心无依著故,】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这些菩萨们,心无依著。
学法呢也学,亲近善知识呢也亲近,但也是如梦如幻一般,不是像凡夫似的,一粘住就粘得严严实实的——放不下。不是的!
【不耽著利养、名闻、恭敬故,】
初地「欢喜地」的这些菩萨们,不耽著利养和名闻,对于财力、对于名气以及众生的恭敬这些,他们都不耽著。

他们的心不在这儿,名闻利养和恭敬,对他们来说只是完全靠后的、想都不会想的事情。

【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
他们也不会去贪求一切的资生之物。

生活用品呢,能用就行了,不会想着:哎呀,再好一点,再优越一点……不会的。

【生如宝心无厌足故,】
「生如宝之心无有厌足」,他们是真正把自性深处的宝挖出来了,知道珍宝在自己身上,不在外面。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
他们求一切智慧境界,希望能够证得如来的神力、无所畏惧和不共佛法。

「不共佛法」指的是,只有佛才拥有的境界。一般人,只要不是佛,就不可能拥有。他们其实很向往拥有佛的境界。

【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
他们也会认真地修「六度」,以便自己能够速速地成道。
 
【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没有任何的谄媚、虚诳之心,不会为了什么目的去巴结人,他们都是实话实说的,而且自己怎么讲就怎么做。
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人很能讲,说明他挺有才华,但他是不是真正有德行呢?还得看他是不是做出来了。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很恐怖的事情,是吧?但是,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是言行一致的(怎么说就怎么做),而且他们讲的话都是真实的,他们不打妄语,他们不会污染如来之家。他们的菩萨戒持得特别好,不会舍离菩萨戒。

我们好像好久没有强调「菩萨戒」了,但是在初地「欢喜地」这里,金刚藏菩萨强调了。「欢喜地」的菩萨们不会舍离菩萨戒的。

【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
他们生出一切智之心,像山王一样不可倾动。虽然并没有舍离一切世间之事,可能还在世间随顺众生做种种事情,但他们真的成就了出世间的解脱道了。他们修习「三十七道品」没有厌足,常求上上殊胜之道。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们哪,菩萨们要是修到这样清净的程度啊,就说明安住在「欢喜地」了。

从古至今,出现过很多的大德,有一些至少也是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了——如果按照以上的标准去衡量的话。哪一些呢,大家想一想?我们就不点出名字了。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
金刚萨菩萨说,佛子们,菩萨们安住在初地「欢喜地」,就能够成就这样的大誓愿、这样的大勇猛、这样的大作用:他们能够生出广大、清净的决定解,是真正地决定、明了诸法的奥义,理解得透彻、全面,没有障碍。而且他们能够用一切的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没有剩余。
——这里倒也提醒了我们。我们在禅定中见某一些佛,有时候是偶然去见的,有时候是偶然遇到的,也没有带供养;见了之后可能盯着看,或者问一些问题,就忘记去供养了……以后就可以想着点儿。在禅定中变出供养也挺容易的,一变就变出来了。像初地「欢喜地」菩萨们呢,就会以一切的供养之具去恭敬供养一切佛。——并不是说佛贪著我们的礼物,而是代表我们的虔诚心。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而且金刚藏菩萨又强调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他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他们的心量非常广大,像虚空一样,在供养诸佛这件事情上是不会停歇的。
【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还发下了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就是,愿意听受一切佛讲法,见到哪个佛就跟他学,学他最精华的内容(一切佛讲的法,都愿意去学)。
【愿摄一切佛菩提,】
一切佛的觉悟,希望我都能够证得。

我见到释迦佛的时候,听他讲他觉悟之后的感受,他的经验,他的觉悟方法;我见了阿弥陀佛也问,您是怎么成就的呀,您对这个世界是怎么看呢,等等,去请教;见了药师佛也一样……因为每一个佛因缘不一样,可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觉悟的,就可以纷纷地都去请教……

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觉悟的,我们是知道的,一开始在王宫里还没出家的时候,他就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广学「五明」,也广学当时婆罗门教的经典……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智慧,基础打得还是相当牢固的。出家之后呢,又疯狂地修禅定,修了有六七年,学各门各派的禅定方法,证得「四禅八定」,但是尚未圆满;后来自己又去菩提树下打坐,后来终于夜睹明星,见性成佛……

释迦佛,他的感悟就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是佛呀,为什么显得不是呢?就是因为妄想和执著。断了妄想和执著,那就是佛体。

那么我们怎么修呢?我们作为释迦佛的亲传弟子,我们怎么觉悟呢?可能我们暂时没有条件广学「五明」,甚至也没有时间用六七年去猛修禅定……有没有捷径呢?有啊,「六度」嘛,这是成佛后的释迦牟尼佛依照我们的根性给我们总结的方法。按「六度」修,不需要太久,不需要太苦,就可以成佛。只要圆满「六度」就成佛,这是释迦佛告诉我们的。

那么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弥勒菩萨不是问过嘛,在《华严经·修慈分》中,在我们第二遍讲《华严经》(讲精修课)的时候也提到了:念念具足「六波罗蜜」(念念具足「六度」);观想我们身体的每一粒微尘都是佛国;同时修「慈心」,把我们的慈悲心让它蔓延开来……这就是捷径,就比「六度」还要快,就能成佛……

 
【愿护一切诸佛教,】
金刚藏菩萨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也愿意去「护」一切诸佛教法——不仅学,而且「护」(保护)。

这个「护」呢,一个是留存,再一个是传播,这才叫「护」。护着它,让它不要消失,这是留存;传播开来,这样,佛的教法遍地开花,才能度更多的众生,能利益更多的众生……

【愿持一切诸佛法;】
而且他们愿意「持」一切诸佛法。
自己用出来,成为自己的经验,不是只学、只教,而是做出来。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处在初地「欢喜地」的这些大菩萨,就已经「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这个地方讲的主要是「法」方面——「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

所以说,学经就是在亲近善友(善知识),学到初地「欢喜地」的时候,我们就等于在亲近初地「欢喜地」的这些善知识了。有一种感觉,好像瞬间这个能量就相互贯通了,我们就得到了初地「欢喜地」菩萨们的加持……很多师兄这功力立刻提升了无量倍啊!

要么说「十地」是一切佛地的根本呢——视野立刻就不一样了,是吧?大家能够发现:到了「十地」登地之后,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跟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还真的是不一样,是吧?在之前好像是在攀登这个山(一直在攀登),但是,到了「十地」,从初地开始就好像上到山顶了一样——居高临下……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

感谢金刚藏菩萨的讲解!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加持!

感谢《大方广佛华严经》——所有菩萨的「圣经」!

往期推荐

                           
                                《华严经》105(第三四卷)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一(上) 2020-09-05
                               
                           
                                ◎ 真正的修行人都应该这样做...你做到了吗? 2020-09-05
                               
                           
                                ●【重要】站在哪个角度观想修行,能快速获得究竟圆满的快乐? 2020-09-04
                               
                           
                                ◎ 角度的重要性,比如「心若空时罪亦亡」是在哪个角度说的? 2020-09-03
                               
                           
                                此咒不仅可以超度七世父母,还可超度无量劫来一切父母◎光明真言 2020-09-02
                               
                                冥阳两利的《药师经》 2020-08-28
                               

设置星标 添加到桌面

能更方便更快捷的找到我们





阅读原文, 查看华严目录
 点赞认同, 点在看法布施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一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毗卢遮那佛那极美极美的华藏庄严世界...

《华严经》 025(第一〇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5(第一〇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而说颂...

《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上〔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譬如大海金刚聚,以彼威力生众宝,无减无增亦无尽,菩萨功德聚亦然。】贤首...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众生苦乐利衰等,一切世间所作法,悉能应现同其事,以此普度诸众生。】贤首...

《华严经》050(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华严经》050(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上节课讲了什么是清净梵行。【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接下来,法慧菩萨说:菩萨们要是想成就佛道的话,还要修习十种法。分别是:「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