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105(第三四卷)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一(下)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相遇却无语。

有三五道人,

梦叠清幽里。

鸟鸣远近中,


 
我们继续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定」中,来到他化自在天宫。此时,金刚藏菩萨正在讲解初地「欢喜地」菩萨们的特质。上节课提到,处在「欢喜地」的菩萨们会发大愿……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近供养,】
他们还会发这样的大愿:希望一切世界都有佛出兴于世,这些佛在下生到人间之前,都是先去兜率陀天,我们知道。希望这一切佛从兜率天宫降下来,入到母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讲法、讲法圆满、示现涅槃。在这整个的过程中,自己都能有机会去参拜、去亲近、去供养……

这是居高临下地看,「欢喜地」的菩萨们已经知道一切佛下生到人间之前,都先去兜率陀天。他们就一直关注着那个未来佛、这个未来佛……一直关注着,哪个佛去人间了,不管他是在什么时期,哪怕他还在妈妈的肚子里还没生出来,这「欢喜地」的菩萨就希望自己能够去参拜、去亲近、去供养……当然,明面上就不会透露他们去亲近、供养或暗自帮助佛了,他们可能不会大肆声张——说「这是个未来的佛!」他们未必声张,但他们一直力所能及地守护、保护、支持、辅助,是这样子。

这个「小佛」出生之后,或者说出家、在成道的过程中、在讲法的过程中,或者说示现涅槃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都能有机会去参拜、去亲近、去供养……因为从高维看,佛一生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就好像安排好了一样的——什么时候会做这个,什么时候会做那个……一望而知。所以,这个「小佛」从出现到人间,一直到示现涅槃,这一路,初地「欢喜地」的菩萨都希望能陪伴在身边。

 
【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
而且,他们也希望在佛讲法的时候,自己成为大众当中的上首菩萨(坐在前面),而且希望自己能够很好地「受」和「行」正法。
「受」,就是领受,领受正法(听佛讲法);「行」,就是行持,要用出来,做出来。
「于一切处一时而转」,随谁转呢?随佛转。他们领受、行持正法之后,在任何地方都受了佛的影响,开始度众生。这个指导思想是佛给他们的,所以说他们随着佛的思想而转。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整个的过程中,又是强调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他们一直愿意陪伴着任何一个佛——从下生,到成道,到涅槃。

他们作为弟子,在佛的身边修行,而且去辅助佛去传法。他们愿意这样做——伴佛而住。

【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还发这样的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就是希望自己行一切菩萨所行)。
一个菩萨行的圣行就无量无边、难以计算的,对吧?一切菩萨行的圣行,那真的是太广大、太无量了,但是他们希望能够集所有菩萨的优点于一身,希望行一切菩萨的圣行。

在这个过程中,不坏(不会遇到障碍而停止),也不会在行「菩萨行」的时候不圆满,不会的。很圆满,不杂乱,不夹杂(说行「菩萨行」了,就不行「凡夫行」了,这叫不夹杂)。可能个别时候随顺众生,在事相上示现的是「凡夫行」,但「心」是明了的、清楚的,是知道自己在随顺的,不是同流合污。表面上看着好像是同流合污了,实际上始终是超离的——这个是关键的关键!

比如说同学聚会,大家都喝酒吃肉了,我要是坚持不喝酒、不吃肉,搅坏了气氛,大家不开心了。我就随顺,心里知道自己在随顺,可能还念着佛呢……这样就没问题。就怕你缺乏了这种「明了」、「觉知」,随顺的时候就完全沦为凡夫状态了——心也是凡夫心了,喝酒喝醉了,吃肉贪恋肉的味道了……就怕这一点。但是「欢喜地」的菩萨不会的。即便是随顺凡夫行,他们的菩萨行也是不夹杂的。也就是说,鉴定一个人是否在行菩萨行,不仅仅是从外相上看,关键是他的「心」。

 
【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
「欢喜地」的菩萨们也发愿「摄诸波罗蜜」,就是佛所倡导的「六度」(六波罗蜜)或者十波罗蜜,所有的解脱道都认真地修。
什么是波罗蜜呢?到彼岸的方法,就是「解脱道」的意思。
「净治诸地」,自己在哪一个境界就会把那一个境界修得特别完美。现在是初地「欢喜地」没错,他们会做「欢喜地」菩萨当中的佼佼者,这样很快就跻升「二地」了,对吧?到了「二地」也是做里面的佼佼者,很快就跻升「三地」了……你这一地不圆满,你怎么跻升下一地呢?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而且「欢喜地」的菩萨们发愿:了解一切菩萨行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什么是菩萨行的「总相」呢?总的来讲菩萨行为的是什么呢?「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是吧?自己觉悟也帮助他人觉悟,这是总的来说。
「别相」呢?在对待不同爱好、不同根性众生的过程中,所施的善巧方便是不一样的,这叫「别相」。
「同相」,所有的菩萨都清净庄严,这是「同相」。
「异相」,细节上都有差异。我们都认得出:这个菩萨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是文殊,那个是普贤……所以细节上必然是有差异的。整体看都清净庄严,细看都有差异,这是「异相」。
菩萨行的「成相」、「坏相」就是「圆满相」和「损缺相」。我这个菩萨行怎么样算圆满?不犯诸戒、无有过失,这就是圆满,是吧?什么是不圆满、有损缺?那肯定是「戒」坏了,有可指摘了,那就不圆满。
【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发大愿,所有菩萨行都如实地讲说。该怎么样是怎么样,实事求是地,不欺诳众生。而且希望自己能教化一切众生,使大家都受行菩萨行,心得增长(这里「心得增长」就是指让众生的心都真正地得到益处,让这种利益能够增长)。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然后,又一次总结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在行菩萨行和度众生的过程中,他们的心量始终是很大的,始终是以「法界身」为体的。

「法界」,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时间无穷尽,一个是空间无穷尽,我们知道。所以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愿意行菩萨行无穷尽、无休息。

【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
而且他们还发下了这样的大愿:希望一切众生界,无论是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还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属于三界内哪一界的,是入到六道哪一道去受生的,是「名」还是「色」所摄。
「色」是指一切色相,「名」是指由色相引发的种种感受、记忆,是精神现象。可以说,「色」是物质现象,「名」是精神现象。
不管这个众生属于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一切一切众生,这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希望自己都能教化,让他们入到佛法(觉悟之法)当中。
这些众生的种类,我们看一下:
「有色生」,依着色相而生。
「无色生」,无中生有的,其实就是化生。在禅定中经常会看到化生的众生,本来这里什么都没有,突然就化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物,很奇怪的形态。
「有想生」,因为众生的心意识而生的。
「无想生」,什么也没想,它就化生出来了。
「非有想」、「非无想」,很难界定有没有心意识,但是它就是在那儿出生了。
然后,从出生的形式、繁殖的形式上讲,有「卵生」的、有「胎生」的,这就不用解释了。「湿生」的,因湿气而化生的;还有「化生」,「化生」依然是从无到有,突然出现的。
「化生」,其实有两类,就是「有依从」的化生和「无依从」的化生,有依从的化生就有点像「有色生」一样,它是从一个体上化生出来的另一个体;那么无依从的化生,就是完全是一片空白,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依从之处,但是却依然化生出来了。
不管这些众生是怎么来的,属于三界的哪一界,属于六道的哪一道,不管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一切一切众生,初地「欢喜地」的菩萨希望自己都能教化他们入到佛法当中,永远断掉一切世间趣(就是不再贪著世间了),希望这些众生安住在一切智智之道(就是佛道)。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而且发了这样的度众生的愿,他们的心依然是「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这样就可以度尽一切众生了嘛;「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一直度下去……

有的师兄可能会问:为什么还是执著度众生呢?

因为众生就是自己,当自己是整个法界的时候,法界内的一切众生不都是自己嘛。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生命运作的本能,度众生是一种法界生命体的运作本能。就好像人只要活着就会呼吸一样,这些菩萨们只要活着就会度众生,而菩萨们的所有慈悲、智慧与神通,都需要通过「度众生」这样的一个形式来实现。如果不度众生了,就处在「真如」,不生不灭,不显任何相,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有意思吗,大家想想?也没意思的。甚至我们在想,这是否是个「活体」呀?什么都没有,是没有生,也没有灭,但它是否是个「活体」呢?

其实,整个法界是活泼泼的,非常浩瀚,非常寂静,又非常活泼……《华严经》是佛证道之后所讲,证道之后本身就是很寂静、很寂灭的状态了,但是我们看《华严经》简直是所有经中最热闹的了,里面包含的万有是最无穷、最丰富的了,简直是极其热闹的一部经,怎么能说是寂静呢?按理说成佛了,入到「真如」(法、报、化三身合一)这很寂静啊,大光明啊,但是,释迦佛展现出来的《华严经》没有说是纯一的不动,或者说纯一的只有光明(什么都没有),不是的!非常的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这一切万相如此的活跃,如此的活泼,但是又真的寂静。一切万相,当体即空,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这里的「有」越多,说明「空」越多。

释迦佛成为真正的法界大空体,圆满到极致的时候,我们看看他的心中,他的识心幻化出来的一种境界又一种境界,一重又一重的定境……如此的丰富,达到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成佛了是寂灭了吗?反而更热闹了。但是虽然热闹了,却一点不粘著,就好像没有一样,依然很寂静。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
金刚藏菩萨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也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大,不管它是粗的、细的、乱住的、倒住的、正住的(就是不管它是有序的、无序的,怎么排列的,怎么展现的),不管是入到这些世界,是在去的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看到这些世界像帝释天的光网一样有无量差别(有种种无量的不同),但是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够明了这所有世界。

就像普贤菩萨一样,是吧?完全明了法界内的所有世界,不管是佛国还是非佛国,普贤一切尽明了。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也是发大愿,希望自己了解一切世界。「现前知见」就是一下就看到了,看得清清楚楚的。这意味着「神足通」以及「天眼通」要到达一定程度。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他们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在智慧上没有任何的盲区、盲点,他们发了这个愿——希望了解一切世界,他们的心是极其广大的,他们以「法界身为体」发这个愿,意味着他们的精进是不会休息的。
【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而且他们还发了大愿:希望自己能够使得一切国土入到一个国土里,一个国土入到一切国土(就是无量入一,一入无量),很轻松;希望无量的佛土普皆清净,充满了种种的光明众具(由光明构成的种种物品),非常庄严;希望到到处处所有国土都离开了一切烦恼,成就了清净之道;希望一切国土都充满了拥有无量智慧的众生;希望自己能够普遍地入到广大的诸佛境界,依着众生的心给大家示现,使大家非常欢喜。
这是初地「欢喜地」菩萨们的大愿,依然强调他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没有休息」。
希望可以操控法界内这一切国土,把一切国土放到一个里边,又把一个放到一切里面,散出去;希望无量佛土都是清净的,充满光明众具以及充满拥有无量智慧的众生。

他们愿是非常美好的。所以,发了这样的愿,想着就会很欢喜,是吧?当他们想着我要依着众生心让众生欢喜的时候,他们自己先欢喜了。我们平常要是心情低落的时候,你就逗周围的人开心,很快你就开心了,瞬间你就开心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人、事、物真的只是自己,没有别人,所以大刀阔斧地改造世界吧,这毕竟都是自己!

 
【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
金刚藏菩萨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还发了这样的大愿:希望与一切菩萨同一种「志向」和「圣行」。他们就会了解每一个菩萨都发了什么愿,都是怎么做的,他们希望一切菩萨的大愿都是自己的大愿;一切菩萨的圣行,自己都在践行。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不跟别人结怨,他们没有讨厌的人。因为他们的心量就等同于虚空法界嘛,看哪儿都是自己,他还讨厌谁呀?

在基督教《圣经》里讲:要爱你的敌人,是吧?「爱你的敌人」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泯灭二元的对立。我们一般喜欢亲人、爱人,不喜欢敌人。当连敌人都爱的时候,世界上真的是没有我们不爱的了,法界才真的圆融一体了。

初地「欢喜地」菩萨就能做到爱自己的敌人,那他还怨恨谁?没有怨恨。连敌人都能爱,那还有什么不能爱?一切敌人都成了亲人了。所以他们也没有嫉妒心,看到别人好,非常随喜赞叹,不会嫉妒别人。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积集所有的善根(就是众善奉行,一切善都奉行)。
【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
希望与一切菩萨关系都特别好,经常相互见面,不相舍离。
其实我们看到耳熟能详的这些大菩萨们,确实相互之间爱得就像一家人一样,真的是特别友好,而且互相变来变去的,互相帮助,完全「无我」地去爱。

像文殊菩萨对于普贤菩萨这种爱、信任和帮助,普贤菩萨对于文殊菩萨的支持、信任、帮助;观音菩萨也是关心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也同样关心观音菩萨……想想真的是非常美好!这就叫「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大家是如此真诚、充满爱地对待对方,就像一个人一样,大家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一样。

 
【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也希望自己能够随意地显现种种佛的身形。

因为有的众生只有见到佛的身形,他才能得到度脱,所以我们有时候感应见到了佛的形像,这个形像有时候是真佛,有的时候是菩萨化现成佛来给你增强信心的(来度你的),这就不一定了。当然有时候还有魔变的佛身,魔也能变成佛的身相,如果我们持好戒,很清净,显现的这些瑞相就不会是魔了。心清净,不会显示魔;不清净的话,看到的有一些殊胜相,也有一定的问题。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希望自己能够随意地了知一切如来的境界和威力智慧,得到不退转的如意神通;他们也是希望自己得证神通的,希望能够游行一切世界,显现自己的形态到一切众人云集的大会中;希望自己能够入到一切的受生之处,成就不可思议的大乘,一直修菩萨行。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他们发了这样的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就是说,这个大愿要是不圆满,我就不停歇我的修行——非常精进,非常勇猛。
【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
金刚藏菩萨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还发了这样的大愿:希望乘着不退轮行菩萨行(就是说,自己这个菩萨行只会前进不会后退,这叫「不退轮」。车轮转起来,它就往前走,不后退);也希望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殊胜的,都真正地给众生带来利益;希望众生哪怕是见到自己一下,就能够跟佛法结缘;就算是听闻一下自己的音声,就能得到如实的智慧;希望众生刚刚生起清净的信心,就能永远断除烦恼。
初地「欢喜地」菩萨也希望自己就好像大药王树一样,浑身上下都奉献给众生去治病(「药树」,我们知道,从根到干,到枝、叶、花、果,到树皮,全是宝,都能治病的),他们希望自己成为药树之王(大药王树),无限地利益众生,完全地奉献;他们也希望自己像如意宝一样,能够生出种种妙宝布施给众生;他们也希望能够修行一切菩萨的圣行。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大愿不圆满,他们就不会停歇的。

上节课我们提到,初地「欢喜地」就好像登到了山顶一样,但是登到山顶,假设这里有一座庙宇,到达正门(「佛地」)有十个台阶,「初地」就相当于第一个台阶。所以虽然到了山顶了,这些菩萨们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修行,向下看,一览无余——一览众山小;但是向上看,那还有九个台阶呢,是吧!要经历九个台阶才能到「佛地」,所以他们依然是很精进的。

【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还发了这样的大愿:希望在一切世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哪怕就在一根毛的毛端那么小的地方,也能够示现是怎么样出生、出家、参拜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的(就算在一根毛的毛端这么小的地方,希望都能够示现一个完整的成佛过程)。
【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
希望自己得到佛的境界和大智慧力量,在念念中,随着一切众生的心可以示现成佛,使得众生的心都能够契入到真如的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
「一三菩提」就是「法、报、化」三身,说是一体也是一体,说是三身也是三身。当我们知道「法、报、化」本自一体的时候,就知道了一切法界本身就是「涅槃相」。一切万有本身就是空相,一切众生性就是佛性(能够理解到这里,这是最究竟的了)。一切众生性就是佛性,一切都是佛的显现。
【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
而且他们也希望用一种声音讲法,就能让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希望也能够示现入到大涅槃,就算入涅槃了,菩萨行也没有停止,包括自己留下的舍利可以继续度众生中。入涅槃之后,他们也可以去其他的佛国度众生(在低维不显示了,不代表在高维不存在了)。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希望自己能够示现「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方面的「智慧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这里讲「智慧」也是一种神通,因为它能解决很多的问题;「神足通」,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幻通」,就是想怎么变就怎么变。

他们希望自己种种神通都具足,如果说这个大愿不完成,他们就不会停歇。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心量这么大,成就已经是一种必然了,对不对?有法界的心量,早晚成就法界的圣果。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们,菩萨们安住在「欢喜地」,就发了以上的大誓愿,拥有着以上的大勇猛,将起以上的大作用;他们会以以上的十大愿门为首,满足无量的百万阿僧祇大愿(也就是说,他们发的大愿不止以上这些,还有无量,以上只是概括一下)。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
总而言之,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他们发的大愿也可以用以下的这「十尽句」来表示。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就是说:哪怕是众生界尽了(直到众生界都消失了),我的大愿才会消失,众生界不消失,我的大愿也不会消失;世界不消失,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虚空界不消失,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法界不消失,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涅槃界不消失,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佛出现界不消失,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如来的智慧界不消失,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心所缘界不消失,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也就是说,只要众生还有起心动念,我的大愿就不会消失);佛陀所拥有的这些智慧,所入的种种境界不消失,初地菩萨的大愿就不会消失;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消失,他的大愿就不会消失(就是世间法、智慧以及界有着种种的变幻相,这种变幻相不消失,初地菩萨的大愿就不会消失)。
 
‘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有着这样的坚决,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他们的成就已经是我们能够预见到的了。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们,初地「欢喜地」的菩萨发下了这样的大愿,就得到了利益众生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乱心。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
他们成就了清净的信心,发挥出了信心的极致功用了,他们能够相信如来本行所入。
「如来本行」是因地的根本行,就是发心的那一刻;「如来的本行所入」就是发成正觉之心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们将入到正觉当中了。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也相信要成就六度(六波罗蜜),这是非常重要的,也相信自己能够入到种种的殊胜境界,也相信自己能够成就种种神力,也相信自己能够具足无所畏惧,相信自己可以生长不可坏的不共佛法,相信不可思议的佛法,相信可以出生无有中边的佛的境界(就是难以分别佛的境界),相信自己可以随时入到如来无量境界,也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佛果。

信心非常关键!

 
【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简单来讲,他们相信一切菩萨行,也相信自己能够到达如来智慧境界,去讲说如来的种种神力。

他们对于佛、对于佛法、对于自己,都充满信心。这是已经在山顶的菩萨们,处在第一个台阶的菩萨们。如果没有信心,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台阶又将怎样攀登呢?——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

感谢初地「欢喜地」菩萨们对我们的加持!

很多师兄一学初地「欢喜地」,就成了初地「欢喜地」。学到哪儿,就证到哪儿了……

感谢《大方广佛华严经》——成佛宝典!

往期推荐

                                《华严经》105(第三四卷)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一(中) 2020-09-06
                               
                           
                                ◎ 如何冲破命运的枷锁把命改?这个视频认真听认真悟。。。 2020-09-06
                               
                           
                                ◎ 真正的修行人都应该这样做...你做到了吗? 2020-09-05
                               
                           
                                ●【重要】站在哪个角度观想修行,能快速获得究竟圆满的快乐? 2020-09-04
                               
                           
                                ◎ 角度的重要性,比如「心若空时罪亦亡」是在哪个角度说的? 2020-09-03
                               
                           
                                此咒不仅可以超度七世父母,还可超度无量劫来一切父母◎光明真言 2020-09-02
                               
                                冥阳两利的《药师经》 2020-08-28
                               

设置星标 添加到桌面

能更方便更快捷的找到我们





阅读原文, 查看华严目录
 点赞认同, 点在看法布施
 

相关文章

《华严经》008(第〇三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008(第〇三卷)上〔终极版〕

大家好!今年的这个年,是我们过的最特别的,也是最难忘的一个年。从去年的年末到今年的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

《华严经》 008(第〇三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08(第〇三卷)下〔终极版〕

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在释迦佛证道以后,各界来了很多的贵宾。【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发...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上〔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四卷,依然是「世主妙严品」。...

《华严经》 028(第一二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8(第一二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名号品 第七‍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这个时...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下〔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我们继续来学习贤首菩萨的偈颂。上节课讲到,「若了神通深密用,则为诸佛所忆念...

《华严经》044(第一五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044(第一五卷)中〔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我们继续来看贤首菩萨的偈颂:【他化自在六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以业惑苦为...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