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华严经》终极版 > 正文内容

《华严经》106(第三四卷)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一(下)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得道之人,与道合一。

又能动天,又能动地。

不愿动天,不愿动地。

得道之人,最不稀奇。


 
好,我们再一次地回到释迦牟尼佛的定中……来到他化自在天宫——此时,金刚藏菩萨正在讲解菩萨摩诃萨十地当中的初地「欢喜地」。
上节课讲到,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会想办法了解十地每一地的情况,然后又从自己所在的这个台阶认真地用功,直到证得第十地(直到成就如来的智慧光明)……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们,就好像商人当中的领导主,要带着一批商人,去到一个很大的城市的时候,在去之前(在出发前)就会「善知方便」,先对这整个的路程以及将要去的这个很大的城市作一些了解——没出发的时候,就可能先问一下,说我们这一路哪里顺畅、哪里不顺畅;在哪里要注意什么问题;我们中途在哪里歇息,那个地方安全与否……该了解的情况了解透了,才会把该准备的资粮都备好,带着所有的商人出发。
【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们,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个商人当中的领导主(这个大商主),在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就先详细了解路程当中的一切安危之事(先准备好);了解情况的过程中,是用自己智慧去「筹量」(什么是筹量呢?就是怀着计划心去作准备);而且要观察、要仔细地调查;而且备足资粮(在路上这吃的、喝的、用的都备齐了、备足了),大家需要的物品都带好了,争取无所乏少、无有遗漏,然后才能够顺顺利利地把商人大众们平平安安地带到大家想去的这个大城市,使得自己以及众人都免离所有忧患。

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商人当中的领导主带着这么多商人想去到一个大城市,这个路线也不调查一下,路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不了解,带的资粮也不够,就匆匆忙忙地出发了,那不是很危险吗?是不是啊?而且在路途中如果需要休息的时候,住在哪里呀?总不能住在荒郊野外吧?中途有没有客栈?有没有旅馆……如果不调查好了,能出发吗?那等于对自己不负责,对所有商人也不负责,是不是啊?

 
【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们,菩萨商主也是这样的(「菩萨商主」,就是说这些大菩萨在初地「欢喜地」的时候,有点像我们举的例子里的这个商人当中的领导主一样的),他在初地的时候(虽然仅仅在第一个台阶),他就善知「诸地障」的对治方法。虽然仅仅在初地,他对于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一直到十地的种种情况都比较了解(每一地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什么障碍,对治方法是什么——都知道)。
【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
甚至善于了解一切菩萨地怎样清净。我在第二个台阶,第三个台阶乃至到第十个台阶,我怎么样清净它、圆满它,到最后怎么样契入到如来境界,这些都了解,至少先理论上了解一下。
【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这个时候是真准备好了,心里有数了,胸有成竹了,是吧?福德、智慧资粮慢慢地就会备齐了,这样才能够顺顺利利地把一切众生带到平安的地方,是吧?这一切众生本来都在生死轮回的旷野和险难之处,靠着准备充分的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的帮助,才能够到达萨婆若(一切智)之城(到达佛地),而且是平平安安地、顺顺利利地到达。
这些菩萨们因为准备充分,了解从初地到十地的每一地有什么障碍,对治方法是什么,怎么样清净、圆满……都了解,所以才能确保自身以及众生不会经历患难。

你要救众生出离生死轮回的旷野和险难,但是具体怎么样修成佛——你完全不知道、路线不明确,你怎么能带着众生出发呢?万一中途把众生给害了,怎么办呢?太不负责任了,是吧?而且前面不是提到了吗?——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可是善知识啊!他们是值得众生依止的,众生依止他们是很放心的。等于把身家性命、法身慧命都交给你这个善知识了,你要对所有众生负责的。

这也是为什么上节课提到,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满腹经论、见多识广、广学多闻呢?知识面特别广,智慧极其丰富,所以众生依止他们真的很放心哪。

最开始也讲了——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值得」众生依止,是不是?什么叫「值得」?就意味着这个善知识是非常负责任的,这叫「值得」。他要是不负责任,就等于拿众生的身家性命乃至法身慧命开玩笑了。所以说,菩萨们要注意了:你们既然是众生的善知识,真的是要对得起众生!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你要是想拍着胸脯说:我就是初地「欢喜地」的菩萨,这可不是仅靠「欢喜」就行的,是要负起责任来的,要精勤不懈地勤修每一地的殊胜清净胜业。
你在第一个台阶就把第一个台阶所有该做的功课都做圆满,然后再把下一个台阶,然后再下一个台阶的所有功课都做圆满,这才可以的;要没有缺漏的,所以「勤修诸地殊胜净业」。
这个「清净之业」是要「舍我」的——是要没了命地完全无私地舍掉那个自私的「我」,为了众生付出一切;为了圆满每一地的圣行,要付出一切才行,不然众生敢把身家性命、法身慧命交到你这个善知识手里吗?所以说,菩萨们哪,我们都是重任在肩啊!
「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勤修、精勤、精进也是为了能快点修成正果。我们的水平高,我们带出来的学生水平就必然高,所以我们要跑得快一点,要修得最好,越快越好,要这样子。甚至跑着跑向如来的智慧境界,说「跑向」也不意味着每一步就踩得不稳,是踩得稳稳地跑上去。就是说,你要精进,你要快点修圆满,越圆满越好,越快越好,这样你教出来的学生,他成就得也快。这当师父的一定不能懒,师父要懒,那弟子更懒了;师父要是前进得慢,那弟子就更慢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们,以上我们就简略地说了说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们)入到初地「欢喜地」之门是怎么回事——这「登地」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大概地就有个了解了,但这只是很简略的讲解,要是详细讲,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要详细讲有多少呢?——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还是代表无量)。
「差别事」就是在事相上、在细节上真的要注意很多很多问题。如果讲起来那么复杂,我们也可以把它说得很简单,就是要「全心全意、无私地去修去证」,而且要「精进」,要争取快一点圆满,这是概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
接着,金刚藏菩萨又说:佛子们,这些大菩萨们安住在初地「欢喜地」,经常化现成阎浮提的国王,豪贵自在,常常地守护正法,能以大布施去摄取众生,善于除掉众生的悭惜、吝啬以及贪婪的垢染。

作为大国王,拥有权力,又拥有整个国家的资源,所以在作布施方面非常方便。国王带头作布施,「上行则下效」,是吧?国王带头作布施了,那一切民众也都跟着学嘛,就不再悭惜、吝啬了,不再贪婪了,大家就都爱作布施了。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化现为国王就是这个目的,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常行大布施无有穷尽……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这「四摄法」其实也都会进行。在进行「四摄法」度众生的过程中,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心念始终是安住在佛、法、僧,要么就安住在同行的菩萨(就是同路人,跟自己的思想很契合,或者境界比较相等的菩萨,他们的心常常也会念着这样的菩萨);他们也会整天想着怎么样圆满菩萨行,怎么样圆满六度(六波罗蜜)或者十波罗蜜,怎么样圆满十地每一地的境界——他们经常想着这些;也经常想着佛的十种神力是什么样子,鼓舞自己、鞭策自己;也经常想着佛的无所畏惧是什么样子;经常想佛所证得的不共佛法(独一无二的佛之境界)是什么样子;而且他们也经常想着怎么样具足一切种智、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心里经常这样想:「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切众生当中的领袖——领袖当中的领袖(发下了这样的愿)。

愿大则动力大,则成就大;发大愿不怕发得大,就怕发得小。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
经常化现为国王的这些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如果想要舍掉世俗之家(出家)在佛法中精勤地修行,他们就能够放得下,就能真把世俗之家、妻子、孩子、五欲都舍掉,依着如来的教法,就出家学道了,专心的想要快一点修出来。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
作为国王,出家之后,勤行精进(非常精进),在一念之间,就能够这么快地证得百三昧(上百种三昧)禅定境界,能够在定中见到百佛,了解百佛神力,能倾动百佛世界,能越过百佛世界,能照耀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了知前后际各百劫的事情,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而且于一一身能示现百菩萨作为眷属。

一看到这儿,有的师兄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是吧?我们在讲初地「欢喜地」菩萨第一节课的时候,很多师兄感觉:我已经是初地「欢喜地」了,整天很欢喜(我已经是「欢喜地」菩萨了)。越往后学,越觉得好像还有点欠缺。那学到这里,又感觉到欠缺了,为什么呢?因为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一念之间得百种三昧、见百佛、知百佛神力、倾动百佛世界。有很多师兄还不能入定呢,还见不到一个佛呢,是吧?

初地「欢喜地」菩萨见到这么多佛了,了解这么多佛的神力,能倾动那么多佛世界,能入定的师兄,你能见多少个佛呀?你能让佛国因你而震动吗?可能很多师兄暂时还达不到,是吧?那么,最悲惨的不是我们——是那些不学《华严经》的师兄们;有很多以为自己是大成就者,已经成佛了,是吧?或者觉得自己禅定功夫也了得,也天天非常喜悦。没学《华严经》啊,不知道啊;但学了,虽然我们可能暂时没达到这样的这个胜果,但是我们了解,我们有方向、有目标,这就很重要啊!就怕你明明没达到,还不知道还能更好,「你不知道还能更好」——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是知道还能更好,我们就继续努力嘛,向着这个方向去修嘛,是吧?「初地」才是第一个台阶,就能倾动百佛世界(让上百个佛国因我们而震动),而且能越过百佛世界(像《僧伽吒经》里讲的「一切勇」菩萨一样——在定中,轻轻松松过多少世界),而且放光能照耀百佛世界。这证明放射的是无量光啊!每一个佛世界,都有佛放光照耀,我们还能够一下放光照耀百佛世界,那我们是法身佛了(快成「法身佛」了,是吧),至少也是法身大菩萨嘛。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还能够教化百世界众生(「百」,这里其实也是概说,就是无量,也是很多的意思,他们能够教化很多很多世界的众生)。你想想我们能教化几个世界的众生啊,一个世界的众生可能还没搞定呢,是吧?

当然,在禅定中,有时候一看——看很多世界,因为我们变得很大嘛,世界显得很小,世界里虽然有无量众生,也都被包裹在内了,教化百世界众生其实没有那么难(在禅定中倒是没有那么难),也是一念而已。

而且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能够住寿百劫。能够使自己的寿命这么长——达到百劫,有的师兄可能就问了,说释迦佛寿命才八十岁或者说八十多岁,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就可以住寿百劫?释迦佛其实有能力住寿无量劫,他只是随顺因缘,在娑婆世界,两千五百年前那次受生的时候示现那个寿命,其实他能住寿无量劫……

释迦牟尼佛一直在呀,随时能化现,也没走,《妙法莲华经》里也讲:佛只是隐身了。

金刚藏菩萨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还能知道过去以及未来各百劫的事情,就是宿命通挺厉害的,是吧?
「能够入到百法门」(我们现在,我们学院主修「药师法门」,也讲过「观世音法门」,跟普贤菩萨有关的法门也略讲了一点点),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能够契入到百法门。他们修什么法门都很自在,一个是了解这个法门、了解怎么修、也能够修到某种程度。
而且他们能够示现百种身形(在禅定中示现百种身形,这个并不难,我们知道)。
 
在一种身体中就能够示现百菩萨作为眷属,比如说化现成一种身形了,然后又示现出有一百个菩萨作为自己这个身形的眷属陪着,就是以「一」化无量(这个在禅定中也是一个念或者说一个心愿,就这么简单)。禅定中就是——说变就变;不用说,一想、念一到那儿、愿一到那儿,立刻就变出来了。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要是靠着殊胜的愿力自在地去示现的话,其实他们能够显现的这一切神通,远远多过刚才提到的。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禅定境界是这样,你一旦入进去、一旦上路了,成长的速度像飞一样的,瞬息万变的;你一旦入门了,就非常轻松、非常简单,很快。

所以说,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在禅定中,他们神通自在就已经是无量种了,前面只是用「百」这个词。就好像唱歌起音的时候不能起高了,你一开始起高了,后面高不上去了。一开始起低一点,为什么起低一点呢?后面不是还有好多「地」吗?你把初地「欢喜地」形容到顶了,你后面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最后八地、九地、十地,就没法讲了嘛,就类似这样。一开始唱歌,起的音调就低一点;这里讲,说「百佛」,这也都是低了讲,其实是能讲无量的。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接下来金刚藏菩萨想要重新强调一下前面的法义,就讲了一个偈颂:
【若人集众善,具足白净法,
  供养天人尊,随顺慈悲道,
信解极广大,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发此无上心。
净一切智力,及以无所畏,
成就诸佛法,救摄群生众,
为得大慈悲,及转胜法轮,
严净佛国土,发此最胜心。
一念知三世,而无有分别,
种种时不同,以示于世间。
略说求诸佛,一切胜功德,
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
这里概括了一下初地前面的内容,发广大心——发像虚空、法界一样这么大的心,这是成就的一个关键;一切殊胜的功德都从我们的广大心这里开始!

你「心」小,你得到的功德必然少;心无量,得到的功德也无量……

 
【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
慈悲第一,智慧第二;慈悲为先,智慧为主导,用我们的智慧去指引着我们的慈悲。
【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
志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
多喜多爱乐,亦复多净信,
极大勇猛心,及以庆跃心,
远离于斗诤,恼害及瞋恚,
惭敬而质直,善守护诸根,
救世无等者,所有众智慧,
此处我当得,忆念生欢喜。
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恶名,恶趣众威德。】
【以不贪著我,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远离诸怖畏。】
如果我们真的不再贪著那个「我」和「我所」了,那么,所有的恐怖畏惧都不见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你哪怕有任何的恐怖畏惧或者不安,都是因为你还有对于「我」及「我所」的贪著。
【常行大慈愍,恒有信恭敬,惭愧功德备,日夜增善法。
乐法真实利,不爱受诸欲,
思惟所闻法,远离取著行。
不贪于利养,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专精无异念。
修行波罗蜜,远离谄虚诳,
如说而修行,安住实语中。】
【不污诸佛家,不舍菩萨戒,不乐于世事,常利益世间。】
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们不会污染佛家,不会舍离菩萨戒,对于世间的俗事没有贪乐,就想着怎么样利益世间。
【修善无厌足,转求增胜道,
  如是好乐法,功德义相应。
恒起大愿心,愿见于诸佛,
护持诸佛法,摄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愿,修行最胜行,
成熟诸群生,严净佛国土。
一切诸佛刹,佛子悉充满,
平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处,一时成正觉。
如是等大愿,无量无边际。】
【虚空与众生,法界及涅槃,世间佛出兴,佛智心境界。】
佛的智慧都是我们的「心」的境界。
 
【如来智所入,及以三转尽,
  彼诸若有尽,我愿方始尽;
如彼无尽期,我愿亦复然。
如是发大愿,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观察于众生,
知从因缘起,则兴慈念心:
如是苦众生,我今应救脱。
为是众生故,而行种种施,
王位及珍宝,乃至象马车,
头目与手足,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舍,心得无忧悔。】
【求种种经书,其心无厌倦,善解其义趣,能随世所行,】
初地「欢喜地」的这些大菩萨(作为众生的善知识)非常爱学习,广学种种经书,没有厌倦,而且善于领悟种种法义,又能够随顺世间而行。
【惭愧自庄严,修行转坚固,
  供养无量佛,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习,日夜无懈倦,
善根转明净,如火炼真金。
菩萨住于此,净修于十地,
所作无障碍,具足不断绝。
譬如大商主,为利诸商众。
问知道险易,安隐至大城。】
【菩萨住初地,应知亦如是,勇猛无障碍,到于第十地。】
这里意味着——只要这个菩萨证得初地了,他一定会证到第十地的(这已经注定了——从其「因」得其「果」)!
【住此初地中,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众生,慈心无损害。
统领阎浮地,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胜道,舍己国王位,
能于佛教中,勇猛勤修习,
则得百三昧,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世界,光照行亦尔,
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
能知百劫事,示现于百身,
及现百菩萨,以为其眷属;
若自在愿力,过是数无量。】
一提到「境界」和「神通」方面的话,我们就知道——是修禅定修来的。如果你想证到初地「欢喜地」,只靠天天站着念佛、走着念佛是证不到的(这些神通肯定是证不到的),是必须打坐的(这没有办法)。如果仅仅是想入到念佛三昧(见一些佛),靠站着、走着是可以的,但是,你想到达初地菩萨这样的神通境界的话,是必须打坐!

所以,《华严经》有时让人喜,有时让人忧:让人喜的时候,是给我们信心,也开拓我们的眼界和心界;让人忧的时候,要么强调「菩萨戒」,要么强调必须「打坐」。而有的师兄,这菩萨戒也没太重视,打坐也没怎么修炼,是吧?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你修,就将证得;那不修呢,就证不得(也不怪别人)。

金刚藏菩萨说:

【我于地义中,略述其少分,若欲广分别,亿劫不能尽。
菩萨最胜道,利益诸群生,如是初地法,我今已说竟。】
关于「初地」的法义,简单地就谈到这里吧,要是详细地说,用一亿个大劫也讲不尽哪。
菩萨的最殊胜之道,其实就是利益所有种类的众生,那到这里,这个「初地」就先讲到这里吧,这是金刚藏菩萨说的。

关于禅定境界和神通,我们知道,是必须要入定之后才能够证得的。我们学院现在呢,师兄们也陆陆续续地都在进入状态:有的是修了三、四年进入状态,有的修了三、四天,有的第一次打坐就进入状态……什么样的都有。但只要开始入定了,接下来就容易了——我们只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反复地上座,慢慢地——这些神通都能证得……

关于学经方面,有「一经通,百经通」的说法;其实在禅定方面呢,也是一通百通的(你摸到门路了,剩下就很轻松了)。那还没能入定的师兄,一定要重视戒律——「戒」生「定」——心越清净越容易入定。

还有一些师兄说:「心」一直也还行(比较清净),但始终没入定。我们还是推荐「普贤菩萨专辑」,「蜻蜓FM」搜索醍醐学院,在专辑中查找「普贤菩萨专辑」,反复地受持《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因为普贤菩萨是所有菩萨中定功排第一的,如果你反复受持《普贤菩萨陀罗尼经》,又反复念普贤菩萨的名号,感得普贤菩萨能够现身(无论是肉眼见、梦中见还是怎么见)一加持,之后入定就会很快了(这也是我个人很受益的一个窍诀,也多次向大家推荐过,再一次强调一下)。

希望我们这个大队伍,虽然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但是大家的步速能够越来越一致、越来越一致……当我们的步速一致的时候,产生的能量波其实是最强的。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画的欧洲的一座大桥,旁边就是闹市,天天人来人往,那么多人在这个大桥上走来走去,这个桥始终很坚固,都没有塌掉。后来,有一次要打仗了,一批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在桥上,还没走到中间,这个桥就塌了。要知道,「步速」如果一致的话,是多么重要!那还没有多少士兵,步速一致的情况下,在这个桥上振动没两下,桥就塌了。所以希望我们这个学院的师兄们「步速」越来越一致,这样才能够更快地去改变我们的法界……

今天就先到这里。

感谢金刚藏菩萨的辛苦介绍!

对于初地呢,我们是真的了解个大概了,接下来就是努力修行了……

感谢释迦牟尼佛入的这个「定」,能够提供一个捷径给我们,让我们领受佛的境界——佛的定境!

 

感谢《大方广佛华严经》!

感谢实叉难陀尊者的翻译!

也感谢当年龙树菩萨把《华严经》取出!

更感谢龙宫的龙王以及龙王的所有眷属们!

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此时的提升了……

感谢一切!



                           
                                《华严经》106(第三四卷)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一(上) 2020-09-08
                               
                           
                                ◎ 想受菩萨戒却又怕犯戒,怎么办? 2020-09-08
                               
                           
                                《华严经》105(第三四卷)十地品 第二十六之一(下) 2020-09-07
                               
                           
                                ◎ 用哪个角度看世界才能更好的生活?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角度? 2020-09-07
                               
                           
                                ◎ 如何冲破命运的枷锁把命改?这个视频认真听认真悟。。。 2020-09-06
                               
                           
                                ◎ 真正的修行人都应该这样做...你做到了吗? 2020-09-05
                               

设置星标 添加到桌面

能更方便更快捷的找到我们





阅读原文, 查看华严目录
 点赞认同, 点在看法布施
 

相关文章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 第三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在诸佛的威神力的加持下,在普贤菩萨的...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七世界成就品 第四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一下普贤菩萨讲解法界的奥秘:【尔时...

《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终极版〕

《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一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毗卢遮那佛那极美极美的华藏庄严世界...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上〔终极版〕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上〔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关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很多师兄,尤其是初学佛的师兄,都非常关注...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下〔终极版〕

《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下〔终极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 第八‍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聆听了文殊菩萨所讲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在娑婆世界这里...

《华严经》046(第一六卷)中〔终极版〕

《华严经》046(第一六卷)中〔终极版〕

音频首发于蜻蜓FM:醍醐学院【尔时,善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此时,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