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书文稿 > 悲华经 | 大悲莲华经 > 正文内容

第15课·最美的劝谏

00:00

我们继续来聆听,「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对「阿弥陀佛」的过去世的讲法。

上节课,「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宝海梵志」,劝「阿弥陀佛」的过去世「无诤念转轮圣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时王答言:‘梵志,我今不用如是菩提,我心今者爱乐生死,以是缘故,布施、持戒、听受妙法。梵志,无上菩提甚深难得。’】

这个时候「无诤念转轮圣王」回答说:「梵志」,我现在用不着发这样的「菩提心」,我现在其实还是挺喜欢生死「轮回」的,我感觉要是当个「转轮圣王」也不是太苦。所以呢,我喜欢作大「布施」、也喜欢「持戒」、也喜欢听说妙法……

「梵志」啊!这个无上的「菩提」其实是甚深难得的,不要以为发个「菩提心」就真的能成「佛」了,没那么容易的!

【是时,梵志复白大王:‘是道清净,应当一心具足愿求。是道无浊,心清净故;是道正直,无谄曲故;是道鲜白,离烦恼故;是道广大,无障碍故;是道含受,多思惟故;是道无畏,不行诸恶故;】

这个时候,「宝海梵志」又劝「无诤念转轮圣王」,说:无上「正觉」之道,是非常清净的。如果我们想证得无上「正觉」之道,要「一心具足愿求」,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全心全意地、把这个「心愿」真正地都放在这里(就是不要求别的,就是求这个无上「正觉」之道)。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是没有任何污浊的,只有当我们的心极致清净的时候,才能够证得无上「正觉」之道;无上「正觉」之道也是非常「正直」的,这里没有任何因着贪欲而生的谄媚,没有任何那种凡夫的弯曲之心。

无上「正觉」之道是鲜净纯洁的,因为它离开了所有的烦恼;无上「正觉」之道也是非常广大的,一旦证得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

并不是说成「佛」了就不会有「魔障」,而是说已成就无上「正觉」之道,你感受到「法身」的到处遍在、没有边际、一切是自己的时候,也就无所谓障碍了。

其实从「法身」的角度看都是自己,无所谓顺境、逆境,因为「法身」也不分别。我们感觉是障碍的、是违缘的、是逆境的……都是站在「小我」的角度去感受的;但是在真我、空我、无我的角度真的没有障碍,都是体验……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可以「含受」一切,其实只有那些比较有思想的人,才能够证得无上「正觉」之道。这里的这个「思惟」就是指的思想,指的有「智慧」;这里的「思惟」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个褒义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比较有广度(也可以说有深度、有高度),不然他无法证得无上「正觉」之道。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让人没有任何的畏惧。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再造作任何的「恶」(一切「恶」,哪怕最微细的「恶」都不造),所以无有恐惧、无有不安。

其实,当我们持「戒」清净,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不愧自己的良心……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极致的快乐(这种问心无愧、无可指摘的感觉,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极致的快乐)……

【是道大富,行檀波罗蜜故;是道清净,行尸罗波罗蜜故;是道无我,行羼提波罗蜜故;】

接下来又讲:无上「正觉」之道会使人获得大富贵,「佛」没有贫穷的(真的啊,所有的「佛」没有贫穷的)。虽然他完全不贪「五欲」(不贪「财色名食睡」或者「色身香味触」);但是,自然而然的,无量众生去供养(佛也可能又分出去了啊,但是「佛」真的没有穷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成佛前一直修「六度」当中的「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一直在作布施……所以感得的果报就是富贵(你财布施得到财上的富贵;法布施得到法上的富贵……)。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非常「清净」,因为在成「佛」前会一直行「尸罗波罗蜜」(就是会「持戒」,会「持戒」非常严密)。我们从「居士戒」过渡到「菩萨戒」;甚至还有一些师兄直接就「出家」了,守「比丘戒」、「比丘尼戒」……极致清净!「持戒」让人清净!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是「无我」的,因为一直行「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其实,有的时候外在有一些违缘、有一些逆境的时候,真的是在锻炼我们的「忍辱波罗蜜」;要没有这些逆境,这个「忍辱」何从去修呢?

不能「忍辱」就肯定还没做到「无我」……像这个空气,它是「无我」的——你怎么打它、怎么弄它、怎么骂它……它都没感觉,是不是啊?你怎么折磨它,它都没感觉,这是真「无我」。

无上「正觉」之道是「无我」的。所以有个别的佛成佛后也被人诽谤、讥讽、谩骂、伤害、甚至威胁到生命了(甚至杀害)……像「提婆达多」屡次都想杀死「佛」;但是呢,「佛」没感觉,真的像「空」一样存在着……

【是道不住,行毗梨耶波罗蜜故;是道不乱,行禅波罗蜜故;是道善择,行般若波罗蜜故;是道乃是真实智慧之所至处,行大慈故;是道不退,行大悲故;是道欢喜,行大喜故;】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是不会停「住」的,「圆满」是没有尽头的……因为,「佛」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行「精进波罗蜜」,就习惯了,总是希望能提升自己变得更好……

佛一直在追求完美,无止境……所以成「佛」了,还会一直在成长变化,他在「佛」的果位上成长、变化、丰富……越来越圆满、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圆通……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是「不乱」的,是非常寂静的。因为,诸佛都很喜欢打坐修「禅定」,当然行、住、坐、卧也都在「定」中……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善于抉择(就是说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佛」在成佛前就行「般若波罗蜜」(「般若」也被翻译成智慧,或者说究竟智慧、第一义,等等),无论成佛前还是成佛后,佛都在行「般若波罗蜜」(我们在课上也讲过了,「佛」在成佛前修「六度」;成「佛」后还是在修「六度」,就没有断过)。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乃是真实智慧之所至处,行大慈故」。真实的智慧会把我们导向哪里呢?导向极致的慈悲、无我、无私……而且是真的做出来,不是说嘴上说说(就是身体力行的)。

无上「正觉」之道是不会「退转」的。因为对于众生的这种大悲,想要拔除他们的痛苦,这种心一直有、一直想利益他们、不忍心让众生受苦……你总是不忍心让众生苦,你就不会退转。

无上「正觉」之道也是非常「欢喜」的,「行大喜故」(「大喜」,是以别人的喜为自己的喜)。我们深入到「法身」状态的时候,感受到一切都是自己……那别人的喜悦当然是自己的喜悦,别人的悲伤也是自己的悲伤……这种真正的「同体之心」才建立起来了(必须是融在这个「法身」状态里,才真拥有「佛」一般的「同体大悲」)。

【是道坚牢,行大舍故;是道无刺棘,常远离欲恚恼觉故;是道安隐,心无障碍故;是道无贼,分别色声香味触故;是道坏魔,善分别阴、入、界故;是道离魔,断诸结故;是道妙胜,离声闻、缘觉所思惟故;是道遍满,一切诸佛所受持故;】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是「坚牢」的(坚固的),不会那么微脆(不会那么脆弱)。为什么呢?「行大舍故」(什么都舍掉了)。我们能舍掉的其实都是一些不坚牢的脆弱之物,到最后舍也舍不掉的那个——「佛性」本体(那个大空体、那个真身),它难道不是像「金刚」一样最坚牢的吗?所以说:能舍之物非坚牢。只要我们能舍掉的,它一定不是最坚牢之物。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没有任何带刺的荆棘。因为恒常远离了「欲恚恼」,是真正地觉悟了!远离了一切的欲心、远离了嗔恚心、远离了一切的烦恼……他是真的觉悟了!

无上「正觉」之道是「安隐」舒适的。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感受不到任何的障碍了,这个大空心到哪里都是舒坦的、都是放松的(松、空、透)、很柔软(柔和)、很愉悦的……

无上「正觉」之道可以说「无贼」。说「天下无贼」,那你得修成「佛」才天下无贼!哪些东西是「贼」呢?我们一般讲(说),「六尘」境界会偷去我们的「法性」资粮,「六尘」境界就是「贼」;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就是「贼」。

因为「法」有的时候代表佛法、觉悟之法,所以谈到「五欲」的时候,就说「色声香味触」(就没提那个「法」),因为「法」有「正」有「邪」(有「迷法」、有「觉法」)。但是,「色声香味触」一定是很容易偷走我们的「正觉」资粮的,这是五大「贼」。但是成佛之后,就已经超越了「色声香味触」对他们的捆绑系缚了,所以「无贼」(没有这「五贼」)。

因为遇到了也像没遇到一样,它也偷不走什么东西,它就不是我的「贼」;它能偷走你的东西(偷走你的注意力),让你执着、让你生烦恼,「色声香味触」就是你的「贼」。但在我这里,它偷不去任何东西——偷不去我的执着、偷不去我的注意力,也不会让我烦恼……所以,「色声香味触」对于「佛」来讲不是「贼」。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可以「坏魔」(就是打败一切魔)。为什么呢?因为,成「佛」后善分别「五阴」境界;善分别「六入」(就是「六根」);善分别「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以,「魔」不管在哪儿搞破坏他都搞不成。无上「正觉」之道就远离了魔,断除了所有的结缚……

无上「正觉」之道如此的殊妙、如此的殊胜,是一般的「声闻乘」、「缘觉乘」所不能思惟的……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遍满一切处,被一切诸佛所受持。

【是道珍宝,一切智慧故;是道明净,智慧光明无障碍故;是道善说,为善知识之所护故;是道平等,断爱憎故;是道无尘,离恚秽忿怒故;是道善趣,离一切不善故。大王,是道如是能到安乐之处乃至涅槃,是故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觉」之道是最珍贵的珍宝了,因为一切智慧都藏在这无上「正觉」之道里了。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非常的「明净」(光明清净),到处都是智慧的光明,无所障碍。

无上「正觉」之道也经常被人讲说,因为很多「善知识」都在护法。在《涅槃经》等很多经中,「佛」讲过——护法呢,一方面,比如说你保护经书啊、保护法师啊,这是在「护法」;再一个,你认真的学习、受持、传播法,这也是在护法。

「宝海梵志」说:无上「正觉」之道非常的平等,因为已经没有特别的爱憎心了;无上「正觉」之道没有任何的尘垢,因为离开了瞋恚、离开了污染、离开了愤怒……可以说瞋恚、愤怒是一种对于心灵的污染状态,但是无上「正觉」之道没有这些污染;而且,无上「正觉」之道才是真正极善的道,因为离开了一切的不善……

「宝海梵志」依然在劝「无诤念转轮圣王」,说:大王啊,无上「正觉」之道就这样能够到达安乐之处,直至「涅槃」……所以,您一定要发成「佛」的无上「正觉」之心哪!您一定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哪!

他是在很殷重地劝自己的大王,劝他发菩提心(因为「宝海梵志」其实他就是「释迦佛」嘛,所以他非常擅长讲法)。这一段落呢,我们仔细地去品味,非常美!充满着智慧又非常的美!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无上正等正觉!




相关文章

第04课·莲花世界

第04课·莲花世界

陀罗尼品 第二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悲华经》。已经到了第一卷的第二品「陀罗尼品」。【尔时,宝日光明菩萨白佛言:“世尊,彼佛世界,云何得知昼夜差别?所闻音声为何相貌?彼诸菩萨云何而得成就一心?行何异行?”】这个时候「宝日光明菩萨」就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哪,这个「莲华世界」怎么样才能够了知昼夜的差别呢(怎么样区分白...

第18课·魔王也发了菩提心

第18课·魔王也发了菩提心

上节课讲到:「宝海梵志」已经度化了北方的「多闻天王」,以及「多闻天王」手下的各种「鬼」,这些「鬼」都发了「菩提心」了,都想成「佛」……【“善男子,尔时梵志复作是念:‘次当劝喻毗楼勒叉天王、毗楼罗叉天王、提头赖吒天王。’作是念已,尔时三王即知其念,往梵志所,乃至还所住处。毗楼勒叉与百千亿那由他拘办荼等,毗楼罗叉天王与百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